反創新社會透視
十二年國教只是假性多元化 全面私有化才能真正造就多元學生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2.10.02
         

9月底苗栗縣照南國小7朵花老師的新聞被媒體報導出來之後,相信很多家長都是於我心有戚戚焉,特別是看到這7位老師對教育處處長、學校校長拍桌子、嗆聲的影片,家長們更是傻眼。有家長在網路留言說:「不適任的老師淘汰機制真的要修一修法,流浪老師那麼多,很多都很優秀又有熱忱,反觀校園中變態老師和色狼老師被公開時,教評會卻只輕輕放下,記個申誡或警告之類的。公務員中,當公立學校老師真的太好過了。」;「老師的退場機制,喊了N年沒有任何進展,看了影片,對台灣的未來真擔心~」;「自以為是,自我澎膨的人,在沒有淘汰制度的環境特別多見!都是民脂民膏啊…」

整個新聞歸納下來,看到的是教育部官員的無能及家長的無奈,面對明顯不適任的老師,除了申誡跟勸導,他們還能做什麼?這些老師還是一樣可以平穩的待到退休;家長們又能做什麼?連校長跟教評會都管不動,只能摸摸鼻子幫孩子轉學。難怪有網友揶揄說:「別跟老師作對呦,再怎麼不適任,都弄不走,她們老了你還要養她一輩子。」

教育部規定僵化 阻礙學生多元發展

其實「7朵花老師」的新聞在公立國中、小學中只是冰山一角,每次發生都會讓家長對這種公家單位式的教育體制搖頭嘆息。很多時候,教育部就是該管的不管,不需要管制太多的卻抓住牢牢不放。像校園中有很多不適任的老師,教育部該管卻管不動;但中小學該教什麼,不該教什麼,教育部對公立學校卻是管得死死的。反觀許多私立中小國,因為經費獨立自主經營,課程安排不受教育部限制,真正達到各適其所。多元發展的目的;至於將要推行的12年國教強調的多元學習表現只是假性多元,真正目的是為了入學而不是學習。

從幾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教育政策是如何的僵化。筆者從小在香港接受教育,常常被問及幾歲開始學英文,剛開始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中、英、數這些基本科目,從幼稚園一開始唸書就會學,有什麼好問的呢? 後來才發現是有原因的。早在民國70、80年代,台灣教育部規定是國中才開始排入英文課程的,小學一律沒有英文科(私立小學除外)。到了最近幾年,才慢慢往下鬆綁,於國小三年級開始排入英文課程,在北部有些國小則是以取巧的方式在一、二年的生活課排入英文課程。私立小學因為經費獨立,不受教育部的限制,因此英文部分都按本身需求安排課程及時數,而家長則是就本身需求自由選擇。反觀公立小學因為沒有選擇,所以如果家長有需求,就只能外求坊間私人補習班/安親班的英語課程;只能說教育部管越多,補習班賺多。

另外一個讓筆者覺得莫名其妙的規定,就是教育部規定在小學以前不能教注音(這裡是指公立幼稚園、托兒所,私幼及私托不在此限)。私立幼稚園中班下學期就開始接觸注音,但如果公幼教注音就是偷跑;此外,除了規定小一才開始學習注音外,還規定只能教十二周,這些教育部的規定都是莫名其妙但公立學校卻必須要配合的。

這邊要討論的並不是什麼時候學英文或是什麼時候學注音的問題,重點是教育部對於學校教育的重重限制,除了讓教育變得僵化外,也讓公立學校的家長失去了選擇的權利,難怪香港一些小學為了不受政府約束,情願放棄接受政府補助,轉形為私立學校。

十二年國教上路   家長沒信心 搶進私立學校卡位

台灣的教育制度為人詬病已久,無奈教育資源緊握政府手上,在經濟因素的考量下,即使不滿意也是要接受9年國教的免費教育。然而,民國103年正式上路的12年國教,進一步侵蝕家長的信心,使得傾向選擇於私立教育的人數大增。

12年國教上路後,仍然只是維持9年義務教育,最後高中職3年並不是義務教育,只是強調免試、免學費入學;而問題最大的癥結就在於「免試」的部分。在免試的部分,由於12年國教倡導的是「國中小教育 活力多元 創意發展」、「高級中等教育 適性揚才 特色發展」;因此過往學生是以考試分數決定入學學校,12年國教上路後則是依學生性向、興趣、能力、學校特色……等等因數決定入學學校。」乍看之下好像是小朋友以後都不用拚命讀書為了考試,但真正有小孩遇上12年國教的家長才知道問題很多。學生的性向、興趣、能力要怎麼評定?單這一點就無解,於是教育部又發展出一套多元學習表現的比序項目,其中包括日常生活表現、健康體能、服務學習、幹部、社團及競賽成績等等。於是乎,不管學生喜不喜歡運動,都必須為了這些免試的比序項目而努力運動、學校也為了讓學生在服務學習的項目有好的比序成績,而巧立名目的設立一些「掃地長」、「打菜長」、「升旗長」…..等頭銜,最好每個學生都是「長」,才可以在學習服務的項目得到更高的比序成績;還有,不愛參加社團、不愛競賽的的也是為了免試入學比序硬著頭皮參加。這樣子是真的多元學習嗎?很多家長都懷疑。

有些家長因為對12年國教沒有信心,從而選擇私立學校。有家長表示以前私立中學幾乎報名就可以入學,但現在12年國教腳步逼近,很多學生家長都轉向選擇私立學校,所以好的私立中學已是一位難求。也因為如此,有些家長甚至從小學就開始卡位,選擇真正多元的私立小學。

其實如果教育部要讓教育達到真正的多元化,讓家長可以自由選擇適合小朋友個性及發展的學校,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教育全面私有化,讓市場機制來決定市場需求為何。這個建議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如果有參加過私立學校招生說明會的一定很了解。不管是私立大、中、小學,在每次招生活動的時候,都會如數家珍的將學校特色及優點一一呈現,讓學生及家長可以就需要各自選擇。

舉一個私立小學的例子以作說明。私立小學一般來說從小一都會排英文課,但節數多寡及由中師或外師上課,則每家都不一定。像有些私立小學標榜英文教學,則英文節數一周可達20節以上,且有一半的英文課是由外師負責上課的;但有些私立小學只把英文視為基本,並不特別強調,因此一周只排12節課,並由中師負責上課;當然,這兩種英文課程的安排會反映在成本上,英文節數較多且由外師上課的,成本較高,學習自然也較貴,家長可以就其需求選擇適合的學校。許多私立學校除了課程的安排,連採用的課本、教學進度都可以靈活安排,家長重視語文、音樂、體育、甚至是宗教的,都可以各適其適;不需要像公立學校的家長一樣,由於學校的不足而必須外求才藝班、補習班。

當然,很多家長都知道私立學校不管是在教學彈性、學校治理上都比公立學校優,但由於公立學校不用學費,所以家長只好一方面選擇免學費的公立學校,另一方面因為公立學校不能滿足其需求,只好再花錢把小孩往補習班及才藝班送。

如果國中小教育全面私有化,那對家長不是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嗎?其實這很容易解決。廢除公立學校之後,教育部手上的大筆教育預算可直接補助個別學生,即比照「幼兒教育劵」的方式 (註 1),直接撥入學生就讀的學校,抵免學費。表1是台灣國中小學概況,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國中、小學學生人數已大減,照目前小子化的情況推估,再一個10年後國中小學生人數應會更小,因此教育資源應可更全面的以直接補助個別學生方式運用。

此外,如果教育能全面私有化,教育部過往那些教改經費都可以省下來,對那些不適任的老師也可以市場機制自然淘汰,可謂一舉數得。

表1. 台灣國中小學概況
  學校數 學生數 教師數 生師比 每班學生人數
國中          
100學年 742 873,220 51,188 13.7 31.6
91學年 716 956,823 49,098 16.1 35.7
十年增減 26 -83,603 2,090 -2.3 -4.1
國小          
100學年 2,659 1,457,004 98,528 14.8 25.1
91學年 2,627 1,918,034 104,300 18.4 30.1
十年增減 32 -461,030 -5,772 -3.6 -5.0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數據

註1. 發放幼兒教育券實施方案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