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創新社會透視
高等教育越治越亂 廢教育部救台灣高教

許鍾光╱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Renee Cheung╱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12.11.02
         

教育部主導的五年500億計畫,把台灣的「頂尖大學」快速的轉型成廉價論文的代工廠,大量製造了對社會問題和產業發展沒有貢獻的浮濫論文,也培養出取得文憑、卻沒有學到本事的大量碩博士;教育部主持的高等教育評鑑計畫搞得各個大學人仰馬翻、天怒人怨卻沒有積極效果,許多通過評鑑科系還是招不到學生,要自力救濟才能夠活下去;教育部花費納稅人大量的教育經費設立了大量的公立大學,經營績效奇差無比卻也不見教育部有何反省和慚愧之處,還為公教人員設立了極為優渥的月退俸制度,對於需要自立更生、積極在教育市場上奮鬥求生的私立大學卻處處設限,嚴重限制了私立大學的自由競爭能力。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戴伯芬教授表示,500億足夠連續五年提供10萬名清寒學生「全額」的學費補助!而教育部設立的私立大學退場機制看起來像是個屠刀,準備在少子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快速處決私立大學並保護其呵護豢養的公立大學。中華民國教育部到底是個甚麼樣的機關,會做出這麼多的不公不義、反市場競爭、大量浪費納稅人經費又誤人子弟的行為?有教育部這樣的機關存在,台灣根本就不需要敵人,光是教育部就可以把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搞垮。為了拯救台灣的高等教育,我們應該要嚴肅的考慮教育部退場機制的問題。


失衡的五年500億計畫

為了補助重點大學成為世界一流教育中心、研究中心的計畫,教育部推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五年500億計畫共分二梯次執行,執行期間為2006年至2010年,通稱為第一期五年500億計畫。自2011年起,中華民國教育部啟動新一期 (第二期) 的五年500億計畫,並將計畫名稱改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首先,何謂「重點大學」?評斷標準何在?

北美智權報在「產業政府系列報導」中曾提到,在五年500億的教育政策下,公立大學紛紛設立起論件計酬的教授績效制度,結果是我國最優秀的年輕學子在公立大學教授主持的論文工廠內當起廉價論文勞工,教授們因為大量垃圾論文而獲得績效和升等,學生們因為協助製造垃圾論文而獲得碩博士文憑。這種用納稅人的大量稅收來導引高教體系走向浮誇不實的研究方向,其意義何在?

再者,五年500億的用途,受補助的10餘間大學已經領完第一期,報導只有台灣大學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世界大學排名中,進步了20名。請問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與台灣何關?英國報業最近鬧出的狗仔賄賂警方的醜聞在世界報業排名中應該算是世界第一,教育部引用這樣來源的評鑑有甚麼公信力和價值?台大的研究能力和成果真的是進步20名?就算真是如此,五年500億的計畫只讓一間學校進步20名,這個「進步20名」除了滿足教育部和政府官員的虛榮心外,對台灣社會有何幫助?台大引用這個計畫的研究經費所產出的研究成果對解決台灣社會以及產業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有任何幫助嗎?這500億在台灣政府這麼缺錢的時代,難到沒有更好的用途?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戴伯芬教授表示,500億足夠連續五年提供10萬名清寒學生「全額」的學費補助!而今只見受補助的大學不斷大興土木,500億的補助用來大量蓋校舍和建築物,每個學校都蓋得漂漂亮亮,工程核銷向來都是有利可圖,這其中又不知道隱藏了多少問題和弊病。台灣20年來教育改革所要打倒的正是泯除少數人掌控體制的菁英主義,現在五年500億計畫卻讓少數菁英主義變得更嚴重,少數的「菁英大學」假提升學術研究之名,大量的享用超額的教育經費。民主國家的教育經費就應該讓教育資源能夠公平的用來提昇教師教學品質、保障學生的受教權,為什麼最後卻是被這些少數的「菁英大學」所浪費?

教育部推行這樣濫用全民稅收的計畫,肥了少數掌權的既得利益學校,並且用SCI(科學論文引用索引)和 SSCI(社會科學論文引用索引)綁架了所有優秀的學者,讓他們無法研究台灣真正需要的技術 (引用自彭明輝教授)。真正努力做研究的學者因為論文點數和篇數的壓力而必須昧著良心去修改自己的研究方向,把研究切割成許多細碎的小題目來提升論文的數量。限期升等的壓力則是計畫性的榨乾老師的精力,使他們無法顧到教學品質。系所聘請大量的兼任教師來補足教學學分數,使學經歷豐厚的兼任教師淪為比大學畢業22k起薪的畢業生都不如、又沒有固定工作保障的非典勞工。原為匡正社會風氣、為國家培養未來中堅份子的大學殿堂,何以淪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在教育部領導下的台灣高等教育,不僅是在拿納稅人的錢開倒車,現在又加上可怕的高教評鑑制度,真是唯恐天下不亂!

外行評鑑內行  假科學之名的高等教育評鑑計畫

補助了重點大學,教育部又創立了評鑑制度來看看大學教育的發展是否真有成效?教學評鑑或許是必要,問題在於教育部這個極權機構對於台灣各行各業的脈動與專業需求毫無掌握的能力,也沒有主動瞭解的意願,卻又掌控了極大的權力和經費來控制全國的高等教育。對於各種產業的發展所需要的教育訓練與新進人力需求而言,這樣的機構對甚麼是「好」的教學內容、教學研究和師資都不瞭解,只知道用國際論文數量這種對產業發展毫無效益的「象牙塔指標」來衡量系所的研究成果,這樣怎麼可能創造出一個對國家社會發展有益的高等教育評鑑制度?

為維持大學品質,教育部推出高教評鑑制度,但根據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大學老師及行政人員對這個評鑑制度皆呈現負面看法,其中8成9教師認為評鑑嚴重干擾教學和研究。高教工會指出,評鑑委員太過主觀、缺乏專業,既無法在短期內了解系所的現況,也無法對系所面對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提供確切的意見,有近4成的大專教師認為這種評鑑是單純的表面功夫,不僅沒有意義,也耗費國家的預算和系所教職員的時間;2成5受訪者痛恨評鑑變成作文比賽、形式主義,甚至需要諂媚評審委員,硬逼學生配合演出等,而3成3受訪者認為評鑑應廢除、取消或停止。

大學是高等教育的學術殿堂,理應秉持著清風傲骨與正義良心來進行學術傳承,身為知識份子的大學教授對社會國家也有著公共責任的期許。戴伯芬教授表示,過去台灣在技職學院與大學的雙軌分流制度下,就讀技職體系的學生可學習一技之長與實務經驗,而大學則是專職於學術的研究與知識的傳承。但廣設大學之後,大學與技職不再分流,混淆的結果就是大學與技職體系都失去了明確的教學目標。高教評鑑要求各科系列出一一對應的職場職稱,無疑是要將大學教育技職化,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要將技職教育體系升格成大學?學制混淆造成高等教育的慘痛亂象,讓大學的系所無所適從,然後教育部又花全民血汗錢弄出個不合時宜的評鑑制度。戴伯芬教授表示,不是不能評鑑,而是既然要讓大學的教學與產業的人力需求來銜接,就應該用產業界的標準來評鑑,而不是只用死板、流於形式項目的文字遊戲來虛應故事。評鑑項目應修改為學生受教權是否獲得保障、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是否對學生進入產業時所需要的能力培養以及產業和社會所面對的問題有所貢獻、教學的內容與品質是否提昇等項目。基於大學是公共財的理念,校務評鑑應以社會企業的管理做為評鑑的標準,而系所評鑑部份則可以採用觀摩相關產業社群的需求做為出發點,回歸到系所可以發展的專業教學內容。

也許很多社會大眾或家長會認為,大學教育本來就應該評鑑,這樣才能把成天打混不認真的爛老師和不適格的系所揪出來。問題是,為達目的就可以不擇手段?高教評鑑林林總總有42個大項目,包含通識教育、產學合作等等,每個項目還包含好幾個小項目。全台灣的大學老師和行政人員在教學與工作之餘,還必須焦頭爛額的應付這種形式主義導向的低能評鑑,一點尊嚴都沒有。此外,「官大學問大」在教育部主導的這種評鑑制度中處處可見,一些初等教育背景出身的評鑑委員,在教育部這種官僚機構主導之下竟然能夠一躍成為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中的「上級長官」,堂而皇之進入大學課堂對教學內容品頭論足,一副作威作福的模樣。這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由初等教育背景出身的委員來評鑑高等教育,不同的背景與體制,再加上沒有適當的專業背景和知識,如何能「專業客觀」的對系所教學進行評鑑和指導?

再者,評鑑委員辦理評鑑訓練時,用公款入住高檔的五星級飯店評鑑委員還曾爆發性騷擾學生醜聞,都被教育部包庇遮掩;而系所之間利用擔任評鑑委員的機會來挾怨報復的事件更是令人瞠目結舌,這種評鑑制度對提升高教品質而言有何幫助?大量流於形式的調查項目,只要求一張張、一項項寫滿文字的書面報告,就和五年500億制度下大量產生的浮濫垃圾論文一樣,完全無助解決高教問題,卻養出一群作威作福的官僚評鑑委員,評鑑系所時學生還必須在系所門口列隊歡迎這些官威十足的「上級長官」到來。評鑑結果不做為教育部補助大學資源的依據,也非辦學不佳退場機制的參考,教育部每年編列三億元搞評鑑,目的難道只是創造出突顯官威的大學評鑑制度?

不公正的私校退場機制  該退場的是國立大學!

台灣高等教育另一重要問題,就是教育部用納稅人的錢來補助各個國立大學,而私立大學則必須自食其力、自力耕生。在民主國家的教育市場上,公私立大學理應各憑實力來公平競爭。但是在台灣,教育部既是國家高等教育的主管機關,又是全體國立大學的僱主,這種球員兼裁判的身份,是否會造成公私立大學間的不公平競爭?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的前提下,教育部對私校的退場機制訂定了下列標準:
(1) 學校收支不平衡,負債大於資產(連續五年);
(2) 學校積欠教職員工薪資三個月以上(近一年);
(3) 全校師生比不成比例(連續五年,科大應為32:1以下;技術學院與專科學校在35:1以下)。

按照教育部自己制定的標準來看,獲得補助的「頂尖大學」中有10間的生師比不符合規定,達到必須退場的標準 (見下圖)。教育部自己用五年500億補助的大學要退場,這是否表示教育部身為國立大學的僱主,經營管理能力不及格,自己應該要先裁撤不合格的國立大學,並且懲罰所有相關的失職人員?此外,關閉大學是很嚴重的事情,會造成許多教職員的失業以及在學學生的轉學。哪一所大學應該退場的問題,是否應該讓公私立大學能夠公平競爭,用學術專業和服務效能來爭取學生,讓市場機制來決定哪間大學該存活、哪間大學又該退場呢?


資料提供:高教產業工會理事長 戴伯芬教授

教育部以僱主的身份把大部分的教育資源分給公立大學,讓公立大學可以用充足的教學資源以及低廉的學費在教育市場上爭取學生,再加上大學聯考制度的排名保障,讓公立大學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爭取到大批優秀的學生。對於民營的私立大學,教育部可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運用主管單位身份來嚴加看管和虐待,先是嚴格的限制學費收入,避免私立大學能夠掌握足夠的經費來和公立大學競爭,然後再用高教評鑑制度來干擾私立大學,最後又訂出嚴格的退場機制,利用少子化的人口趨勢使私立大學退場。這種消滅民營教育企業的政府機關,除了共產國家之外,在世界上的民主國家之中大概只有台灣才有,真可謂是具有台灣特色的教育制度。

私立大學有許多都是宗教團體或是知名企業家所創辦的,興學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宗教或創辦人濟世樹人的理念而非營利。為了延續辦學,許多私校都辦的有聲有色,非常努力的打造學校特色。和公立大學相比較,大多數私立大學對於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的問題都非常關心,許多私校針對畢業學生在產業界的發展還建立了回饋機制,希望能夠利用這種機制來完善系所的教學內容,並且用這種特色來吸引學生。反觀公立大學則是老神在在,反正從來沒有拿不到薪水的公立大學,在大考制度的庇護下又絕對不愁招不到學生,教職員們到退休年資後就可以吃月退俸吃到離世,因此哪有努力改進教學品質和競爭能力的動力?教育部這種獨厚公立大學、嚴打私立大學的做法豈非在反淘汰,讓台灣的高教體系走向希臘化?

不僅如此,國家教育政策應該講求有教無類並且維護學生受教權的公平性,為什麼貧富家庭出身的子女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並存的體制中會受到差別性的待遇?教育部在呵護公立大學及打壓私立大學的同時,是否理解到自己正在用納稅人的錢來創造一種具有嚴重階級歧視特性的教育制度?在少子化已經明顯成為台灣未來人口發展趨勢的時代,為什麼教育部現在不開始全面推動公立大學民營化以及廢除大考制度,然後把補助公立大學的教育經費直接依據家戶所得的分類直接補助弱勢家庭的學生 (奇美電許文龍先生在「零與無限大」一書中的建議),並且去除所有不必要的學校經營限制,讓所有的大學都可以自由的依據自己的條件來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教學特色,然後用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來解決大學過多、以及產學不協調的問題?

面對高等教育的失敗與亂象,監察院也發出了對教育部的糾正條文:「近年來全國各大學院校,因教育部上述獎補助計畫核配制度發展偏置,復因在大學評鑑評分之過程中,除過於強調研究之數量、論文之發表及學位之獲取外,對於教師之教學與服務品質等難以量化之部份,往往不受重視,造成太強調量化指標而影響教師教學之態度與學生學習之品質,導致大學校園內一窩蜂以論文發表為標的,教師們忙於鑽研學術研究及論文發表,疏忽教學任務,『重研究、求發表、輕教學』之氛圍瀰漫下,嚴重忽略對學生實用技藝之傳授、生活教育之培養與正常教學工作之發展,導致校園有形無品、有腦無心之扭曲現象,甚至研究成果更偏離我國科技與社經發展之所需,徒然浪費國家寶貴資源。」

大學生茫茫然  台灣高教體系何去何從

許多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儘管青春多采多姿,但最常聽到的抱怨仍然是「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很怕以後找不到工作」等等。產業界非常欠缺人才找不到適當的人選,卻有許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顯示了業界和學界一直以來存在的鴻溝:學用不合。大學是最好的培育英才的時間和場所,如果產業界和學界兩者能夠密切結合,讓教學的內容與產業界的需求相結合,使大學生在學校就可以依據自己的性向和興趣去發展自己的能力,而老師們的學術研究則是可以導向產業界及國家社會所關切的問題或需要的知識,這樣的產學結合就可以讓大學生畢業之後不再對未來感、導致茫茫然怕找不到工作,而業界也能解決人才荒的問題。

許多公立大學的教授都有「大學不是產業界的職業訓練所,大學教授要有學術自由,可以研究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這種狹隘又自私的錯誤觀念。公立大學的教授不怕拿不到國家的薪水或學校招不到學生,年資到的時候又可以領月退俸直到離世,但是「學而無用」的大學授課內容讓許多學生畢業即失業,學生對前途感到茫然無力,而老師卻在學術象牙塔內公然高唱學術自由的高調,這種現象難道不會讓秉持這種論調的老師們感到慚愧?公立大學的教授可以這樣唱高調,為什麼私立大學的教授就不會如此?在少子化的趨勢下,私立大學的系所招不到學生的結果就是系所解散,教職員失業,這和企業賺不到錢就會倒閉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在市場情勢的逼迫下,誰還有那種閒情逸致去唱高調?現在台灣教育界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就是,為什麼公立大學就可以受到教育部的呵護和關愛,不需要競爭就可以輕鬆的存活下去,而私立大學就必須要擠破頭的努力競爭日益稀少的學生客源,然後最後的下場卻是面臨淘汰?

力推高教跟上產業腳步  教育部別來干擾

公立大學的系所是真的比私立大學的系所優秀,因此在大考中的排名才會比私立大學前面?多年來教育部和公立大學堅決的維持大考制度,背後的原因是否就是打壓私立大學,維持公立大學的招生優勢?在消費市場上,我們從來沒有看過有任何「手機聯考」或「手機廠商評鑑」這些奇怪的制度存在,但是手機這一類的消費產品在自由競爭市場上的進步速度卻是突飛猛進,每個廠商都是在兢兢業業的觀察市場和消費者的反應,並且努力調整自己的產品內容來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為什麼台灣的教育市場不能夠自由化和市場化,讓市場機制來公平的解決少子化所帶來的大學過多的問題,以及大學的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不合的問題?今日常見的大學博覽會中最常見的系所招生口號就是「保證就業」,大學的系所如何保證就業?不就是努力的讓教授們的教學和研究方向要跟得上產業的發展進度和需求,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才能夠順利的進入產業界?今日教育部把納稅人的大量教育經費拿來補助公立大學以及建立聯考制度來打壓私立大學,用五年500億的措施錯誤的把學界的研究導向浮濫空虛的垃圾論文並且使高教空洞化,最後更用高教評鑑來嚴重干擾大學的教學和研究內容。

這樣的教育部對台灣的教育市場以及學生來說,根本就是一個嚴重的發展障礙,毫無存在的價值。有教育部這樣的機關存在,台灣根本就不需要敵人,光是教育部就可以把台灣的高等教育搞垮。為了拯救台灣的高等教育,我們應該要嚴肅的考慮教育部退場機制的問題。如果可以把教育部和所有的公立學校廢除掉,由內政部把教育經費按照家戶所得來發給弱勢的學生,然後讓所有的私立學校在教育市場上自由競爭,讓學生客戶能夠自由的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教學服務,在這種市場環境下難道私立學校的進步速度會比手機或電視產品的進步速度來得慢嗎?學生才是教育市場的主角,所有的學生都應該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在今日的環境下,公立大學和教育部這些無用的官員們以及他們的月退俸吞噬了納稅人繳納的大量教育經費,而我們的子弟們卻沒有得到最好的教學服務,還需要面對具有階級歧視特色的教育制度,這樣的教育部和教育制度有何存在價值?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