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期要28天,但是業者讓它21天就可以長得又圓又大,還標榜無毒又營養?」
「如果今天蔬菜得病怎麼辦?要把這一批貨全部銷毀嗎?你會不會放點農藥把蔬菜救回來?」
植物工廠能不能做到真正無毒,在於人的「品格」。
|
|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2050年人類需要額外開發10億公頃的可耕地,才可免於糧食短缺的問題。科技的出現,使得農業及糧荒問題得以改善,但是卻必須耗用更多能源,近幾年興起的植物工廠即是一例。
植物工廠變相成為炒地皮的門路
科技大廠與建設公司都紛紛投入植物工廠這塊場域,針對建設公司的投入,創森自然農法模組植物工廠企業機構總經理張孝安(照片一)認為,「以建設公司來說,台灣市場相對小,台灣農業技術優良,也不太有糧缺,所以發展植物工廠是為了國際市場去研究的。大陸糧荒問題嚴重,自給率卻只有9%,中國政府推了11年的三種政策,大陸空地只要是用來務農,政府就會撥預算。建設公司去投資植物工廠,假如政府撥地100公頃作為農耕,其中就有10%到15%的土地可用來開發,就算其他都荒廢,把那15%用來蓋房子也划得來!」,一語點破建設公司發展植物工廠的原因。植物工廠本應用來解決糧荒問題,卻變相成為炒地皮的管道。
照片一、創森自然農法模組植物工廠企業機構總經理張孝安
張瑋容 拍攝
換個燈光就能領到一筆研究經費
植物工廠在日本已經發展了30年,張孝安接著說明,「日本以50%的研究費補助,植物工廠什麼都能種,把照射植物的日光燈換成很貴的 LED燈,就馬上轉成另一個研究題目,這樣就又可以領到另一筆研究經費。對植物來說,吹冷氣不會分牌子,對燈光它只講求受光面,哪一種燈去照射不會差異那麼大。大把的砸研究經費,卻只研究出90%和91%的效能差異。重點是在於這些數據的差異,夠不夠轉換為商業行為,能不能支撐植物量產後的平價化。」植物工廠的用意在於解決耕地不足及因應都市化發展,然而現行植物工廠卻種出天價的貴植物,姑且不論其營養價值,都已經有違植物工廠發展在地農業的本意。「只是這一點,總是沒有人願意戳破」張孝安感嘆說著。
氮肥、照射加速生長 違反植物自然法則
近來毒食品事件嚇得很多消費者動輒得咎,而標榜乾淨、無污染的水耕蔬菜則受到消費者青睞。然而水耕植物真的安全嗎?整株蔬菜都在水中生長,並以模擬土壤養分的培養液,作為蔬菜生長的主要養分,而其中含量最多的肥料就是液態氮肥,以氮肥來強力加速蔬菜的生長,若日照不足,則蔬菜所吸收氮肥的成分,將使蔬菜的莖葉中充滿硝酸鹽。張孝安表示,「先不管蔬菜有沒有毒,它生長期本來要28天,卻用肥料讓它21天就可以採收,這本來就違反植物生長法則。水耕植物在國際中是不太被接受的植物,日本做了30年的水耕,在市佔率是佔7-9%,台灣水耕植物的市佔率是11-13%,這數字代表什麼?代表經過30年大家還是不認可水耕植物,現在水耕植物換一個燈光,市場購買量就會提高嗎?水耕植物經過30年的發展,就是口感不對、營養不對,什麼都不對,就是只長出一個有樣子的蔬菜,而不是實質的蔬菜。」
吃進去的蔬菜,安全嗎?大家都很關切,也是每個消費者最在乎的問題。張孝安進一步解釋,「大家都說自己的蔬菜是無毒蔬菜,這標準何在?無毒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我們今天要看的是『營養』。如果今天蔬菜得病怎麼辦?要把這一批貨全部銷毀嗎?你會不會放點農藥把蔬菜救回來?在想要挽救金錢利益時,人會怎麼做這件事?基因改造作物絕對需要注重食用安全,現在蔬菜都是形象做出來的無毒,但能不能做到真正無毒,在於種植者的品格。現在植物工廠的模式還不能賺錢,有毒無毒的判斷標準不在於操作模式,而在於你的經濟夠不夠支撐你去種無毒植物,但是事實就是市場規模根本不夠大。」
市場規模不夠大 那麼蔬菜到底哪裡來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植物工廠或實驗室裡的蔬菜總是長得一樣,又圓又大呢?土壤裡的蔬菜每株都大小不一,為何植物工廠裡的蔬菜總是大又賣相好?張孝安提出了這樣的質疑。「植物工廠大量生產,一個菜28天挖起來應該是空28天,為什麼每次去看展示它都是長那個樣子?到田裡看每個菜都不一樣高,為什麼植物工廠的菜永遠都一樣高?除非你有很大的生產基地,可以不停的供應去做展示,但現在植物工廠哪裡有這麼大的生產基地,如果真的有那麼大的基地,就表示植物工廠已經進入生產化。但是數字證明沒有大量生產。那現在的菜是哪裡來的?植物生長時間有時間效率,28天的生長期收成後,再來的28天,蔬菜貨源從哪來?從物流的角度來看真的不可能。如果每天都要有穩定的蔬菜量,代表他必須有28個廠在輪替著,但是有嗎?從規模、經濟、營業額,商業登記、財報…都不可能有這個數字,一個門市20坪,他後面有280坪的工廠,有可能每天源源不絕的供應蔬菜嗎?」那麼,蔬菜究竟哪裡來的?28天生長期,21天就可以長得又圓又大,還能無毒又營養?怎麼想都說不通了…
本期智權報先拋出現行植物工廠的疑點,供每位讀者辯證思考。對於植物工廠的本意、自然農法模組、專利、及健康的發展走勢,將於下一期的智權報進一步報導,敬請期待。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