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官方積極推動專利產業的發展可說是不遺餘力,他們可不是頒發一下國家發明獎就把廠商打發掉,而是針對申請發明專利的大陸企業結結實實的給予現金資助和獎勵,而且不管是大陸專利還是國外專利,只要通過審核均一律予以資助,而且各省市都卯起來拼專利、比績效(可參考中國大陸2012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出爐 廣東、深圳、華為分別居冠 一文)。難怪一些在大陸設分公司的台商說在大陸申請專利是請一個賺一個,因為從官方所得到的資助比申請及維護專利所需要的成本還來得多。一家不願具名的台灣ICT大廠法務主管就表示,他們在大陸的子公司最近幾年平均一年申請專利都可以獲得上百萬人民幣的資助。那有從台灣政府獲得過什麼申請專利方面的資助嗎?該名法務主管想了很久,搖搖頭說:「幾乎沒有耶!」
台灣已是專利大國 要往高價值專利發展?
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於2009年聯合了大陸財政部發布《關於組織申報2009年度資助向國外申請專利專項資金的通知》,當時大陸國知局指出:「我國企業在國外常常遭遇知識產權訴訟、展會撤展、被高額索取專利費、海關扣押、被提起《337條款》調查等問題。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國企業知識產權創造水準較低,國外專利擁有量少、缺乏核心技術,不懂得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和國際規則對自身加以有效保護;二是向國外申請專利的費用較高,申請人不僅要支付官方收取的費用,還要承擔高額專利代理費(律師費),一些有技術而缺少資金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申請國外專利望而卻步。這造成我國向國外申請專利量較少‧‧‧它需要政府發揮導向作用,從激勵機制、扶持政策等方面加以創新,引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或產品向國外申請專利‧‧‧經過多年來的反復論證,中央財政於今年設立了資助向國外申請專利專項資金,以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減輕中小企業實際負擔的形式,積極發揮政策的槓桿作用,引導、激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等國內申請人積極申請國外專利,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能力,全面推動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專利技術和產品‧‧‧」。
看在筆者眼裡,大部分的台灣廠商也面臨著上述同樣的困境,但似乎台灣官員們並不認為如此。在今年初1月分經濟部舉行的「創造運用高值專利」記者說明會中,經濟部官員表示台灣的美國專利數量傲人,但只被視為專利大國而非科技大國,因此現在要往高價值專利布局著力。不知道經濟部的官員們了不了解台灣的大量美國專利是怎麼來的?相信很多台灣廠商都知道台灣的「美國專利大戶」是那些廠商,為了讓大家可以一目瞭然,也希望官員們可以更了解現實狀況,筆者特別整理了2012年度及2013年 (截至2013年3月14 日為止) 百大美國專利申請量排名中的台灣企業(詳見表1)供讀者參考。
表1. 2012及2013年度百大美國專利申請量排名 (台灣企業列表)
2012年度百大美國專利申請量排名 ( 台灣企業列表)
排名
公司名稱
2012年美國專利申請量 (件)
4
鴻海精密工業(股)公司
3,367
30
台積電
709
48
工研院
499
96
友達光電
342
2013年度百大美國專利申請量排名 – ( 台灣企業列表) 截至2013年3月14日為止
排名
公司名稱
2013年美國專利申請量 (件)
4
鴻海精密工業(股)公司
573
20
台積電
188
68
工研院
69
資料來源:faqs.org 製表整理:李淑蓮,2013/03/24
註:以上排名為2012年、2013年美國專利申請量百大之台灣企業,不包括在大陸之台資企業。
從表1可見,台灣每年的美國專利申請量大部分都是給排名百大內的幾家台灣廠商所衝出來的;特別是鴻海,不管是台灣、大陸、美國、歐洲專利等等,如果扣除了鴻海,台灣的專利數量都會立即失色。試問一句,除了工研院以外,表1中的幾家企業在智財的佈局及發展上,需要政府協助嗎?(或是說:政府有能力協助嗎?)但另一方面,其實台灣沒有專利意識或是沒有預算申請專利的廠商仍不在少數。
北美智權報77期5年9億新台幣 強化台灣高價值專利布局工作 一文中,指出政府以5年9億新台幣的預算來強化台灣高價值專利的布局工作,經費的規劃如表1所示。當時在新聞發布會上,台積電的法務長就忍不住吐了一下槽:「有些項目預算一年只有1,000萬、3,000萬,台積電單一家公司一年用在專利上的預算都比這個多。」
表2. 創造運用高值專利推動經費 單位:新台幣千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技術處
台積電法務長說的是事實,所以這幾年以來政府一直推動的智財工作像TIPS(台灣智慧財產管理制度)、智財銀行IP Bank (創智智權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等等,這些台灣專利大戶一直都是興致缺缺。所以政府真正應該「引導、激勵和扶持」應該是中小型企業,但政府對於協助中小型企業發展專利究竟出過什麼力?中小型企業從中獲得過什麼協助?資助?
錢有沒有用在刀口上?
由於上一期智權報筆者寫到中國大陸的專利資助計劃,所以想把兩岸的專利資助項目比一比,後來發現嚴格來說,台灣根本無此項目,所以根本不用比較,比也是比心酸的(筆者按:只有法人科專及各大專校院中有專利申請補助項目,但並沒有針對企業的專利申請補助)。
筆者研究發現,台灣官方著重的是研發創新,因此經費都是用在推動研發創新的發展項目上,包括業界開發產業技術計畫、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創新科技應用與服務計畫、鼓勵國內企業在台設立研發中心計畫、鼓勵國外企業在台設立研發中心計畫、法人科專、業者科專、及學界科專等等。其中除了法人科專有「績效考評」外,其他的補助計劃每年都在花錢,但產出的「研發創新」有多少不知如何評估?
法人科專因為有工研院坐鎮,所以不管是專利產出件數、技術及專利移轉總收入、及促成廠商投資金額等評估項目上都每年有所成長;但學界科專的部分,研發能量是否有充分發揮?專利產出成果如何?研發能量能否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這些項目都有沒有定期評估?錢有花在刀口上嗎?
智慧局規費收入不是歲入 部分應用於推廣專利發展
台灣很多中小型企業並沒有專屬的智權部門,也沒有特定的專利申請預算。台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而且家數最多,如果不給予相當的獎勵誘因,很難讓中小企業去投入申請專利、考量長遠的專利佈局。一般中小企業由於財力不如大企業,因此專利規費也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是國外專利更是昂貴,因此在「申請專利無法產出直接收益」的考量下,創新與研發的意願當然會降低。
如果能仿傚中國大陸直接補助廠商申請專利費用的方式 (註1 ),無疑是對台灣的專利發展下一劑猛藥,中小企業一定很樂見。像中國大陸實施了3年之後已經看到成果,尤其是在PCT申請上已躍升為第一大國。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果漸漸呈現後,大陸有一些地區已經開始緊縮條件,將「申請資助」改為「獲證資助」,無形中提升了對專利品質的要求。
如果台灣要直接補助廠商申請專利費用,那經費從何來可是一大問號。記得北美智權報有很多期深入探討智慧局規費收入的問題,這應該提供了很好的答案。現在以表3來重溫一下智慧局規費收入的資料。
表3. 智慧局規費收入、中央預算及盈餘列表 民國96~100年 單位:億元(新台幣)
年度(民國)
96
97
98
99
100
規費收入
25.14
28.1
32.08
32.08
33.73
中央預算
12.65
13.4
13.72
14.6
14.75
盈餘
12.58
14.7
18.36
17.48
18.98
北美智權報整理
從表3可得知,自民國98~100年3年以來,智慧局的人事營運成本約13~14億新台幣左右, 但規費收入卻高達32~33億,即盈餘達17~18億;就單純數據的呈現,專利的申請費用就有17~18億的盈餘。然而智慧局每年的盈餘都要繳交國庫,這是十分不合理的;就連智慧局前局長也表示,智慧局的收入是規費,不應被當成歲入。我們一直主張規費收入應該是用來服務專利申請人,也包括用在推動專利產業或專利教育上,如果這些智慧局每年「盈餘」的規費可以挪一部分用在資助中小企業申請專利上,對於台灣的專利環境及專利產業發展應有很大的助益,讓專利自然而然成為企業營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註1:中國大陸的專項資金主要用於資助大陸本土申請人向國外申請專利時,向有關專利審查機構繳納的在申請階段和授予專利權當年起三年內的官方規定費用、向專利檢索機構支付的檢索費用,以及向代理機構支付的服務費等。費用發生期間規定為凡上年7月1日至當年6月30日向國外申請專利所發生的上述費用,可以申報當年的專項資金資助。每件專利項目最多支持向5個國家(地區)申請,資助金額為每個國家(地區)不超過10萬元(人民幣), 有重大創新的專案除外。如以大陸一件PCT專利申請5個國家來算,其2012年大陸PCT專利近20,000件,即就PCT專利資助已近40億新台幣。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