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像過用漫畫來教你學布袋戲嗎?或者可以親手彩繪布袋戲偶?還有布袋戲的線上博物館、學習網…
在台灣,有一群關懷民間文化的人,20多年來,用行動保存與推廣傳統布袋戲。
搶救近千尊古董尪 保存珍貴布袋戲文物—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我們都聽過敦煌莫高窟文物因未妥善保存,被外國人士低價收購,大量流失到國外的一段歷史;同樣的情節差點在台灣發生,若沒有一群關懷傳統布袋戲的人士及時搶救,一批珍貴的傳統布袋戲文物也幾乎要重演莫高窟的悲劇。而這幕後的功臣,就是西田社。
喜愛看布袋戲的人或許不知道,布袋戲不僅是閩南及台灣地區的傑出劇種,戲偶本身也是一門獨步國際偶戲界的藝術作品,因此外國古董商及收藏家不斷在台海兩岸收購,一九八五年,當時的台大教授陳金次,眼見台灣古董戲尪仔多被外國收藏家蒐購而去,為了不使這批國寶級文物繼續外流,邀約自小也與布袋戲有相當淵源的台大教授楊維哲、李鴻禧共同籌錢成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以便發揮集體力量收藏戲尪仔、舞台、劇本、服裝、配件等,最終搶回近千尊百年戲偶,延請專家鑑定並電腦建檔保存下來。
數位典藏傳統布袋戲偶
左圖:黑甲(鎧甲)。使用的角色:武將。繡著獅頭的武將戎裝,位階較高的武將一定著戰甲,有些人物有習慣穿著的顏色,如趙子龍著白色、關公著綠色等。
中圖:關公。
右圖:嫻旦。
資料來源: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Catalog/List.jsp?CID=38742
所有者: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布袋戲親子研習營 藝文欣賞從小紮根
西田社主要工作乃是致力於保存並推廣傳統布袋戲,與後來的金光或霹靂布袋戲不同,傳統布袋戲強調單手操控布偶,以及人物動作的細緻生動,搭配古色古香、精緻如廟堂建築的彩樓。西田社創辦人陳金次曾說:「山下沒有喝茶的人,山上就不會有種茶的人;學校裡沒有傳統音樂、戲曲課程,學生根本不懂或沒聽過,也就不會懂得欣賞。唯有增加這方面課程,讓下一代從小認識傳統藝術,才能挽回傳統文化在這一代消失的危機。」也因此西田社每次對外演出,都會穿插布袋戲的講解、示範,以及開放讓觀眾一起玩布袋戲及樂器教學;甚至不定期舉辦親子課程研習營,布偶彩繪體驗活動…等,讓小朋友親手操控布偶,甚至上台演出。
西田社主辦/受邀辦理傳統布袋戲教學展演
資料來源: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多元推廣方式-漫畫、線上博物館
為了推廣傳統布袋戲,西田社不斷嘗試多元的方式,除了一般的演出與課程研習活動外,還結合時下動漫、科技等,像是把布袋戲的基本介紹,用漫畫的方式繪製成教材,內容相當淺顯易懂,且容易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另外,還與交通大學合作,建置數位典藏線上博物館,把當初搶救下來的百年戲偶,拍照建檔、上傳網路,讓一般大眾都能欣賞到這批珍貴的古董文物。這些嘗試與努力,都是希望用儘一切可能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接觸傳統布袋戲。
漫畫教材-「戲遊西田」(西田社製作)以及「龍泉俠大戰迷霧人」(數位典藏創用CC授權蓋亞文化製作「CCC創作集」)
資料來源:http://seden1985.blogspot.tw/p/blog-page_22.html
數位典藏線上博物館
資料來源: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Catalog/List.jsp
現階段推廣碰到的問題
談到目前西田社在推廣傳統布袋戲的現況,西田社執行秘書李淑娜表示,目前推廣主要面臨到幾個問題:
1語言演變
布袋戲台詞口白主要是使用閩南語(台語),而目前台灣日常生活較少使用台語,即使父母親都會說台語,下一代也很少可以說流利的台語;這個情況,在小朋友身上更為明顯。李淑娜表示,從演出時的互動,很明顯感覺到這個問題,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會在演出的口白中,加入一些國語對白。
2.人才培養
不論是前場的操偶師,或者後場的樂師,現在都面臨了嚴重的人才老化與後繼無人的問題。還在運作中的傳統布袋戲劇團,多是家族傳承,或少數師徒傳授,在觀眾日漸流失的情況下,劇團營運不易,老師傅逐漸凋零,也難以吸引新的人才加入,是傳統布袋戲要發展推廣上的一個相當大的難題。
3.經費募集
傳統布袋戲在現今電視電影與休閒娛樂多元化的衝擊下,觀眾大量流失,若要以演出收費來取得足夠的經費,相當困難,多數有賴民間企業人士或基金會的支持,與對傳統布袋戲傳承的熱情,自掏腰包或籌募經費來運作。較有人力的單位,則會申請政府補助。像西田社今年七月舉辦的「傳統布袋戲夏令研習班」,即獲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藝文補助3萬元。李淑娜表示目前文化部、各縣市政府文化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等政府單位都有相關的藝文補助,但一般傳統劇團並不一定能知道這些分散在各單位的藝文補助,加上申請時都要撰寫計畫書與相關報告,大多沒有這樣能力的人來撰寫,傳統劇團易於卻步不敢申請。
台灣許多民間傳統藝文產業近年在電視電影及科技環境的聲光娛樂衝擊下,在推廣上多數面臨重大挑戰。傳統布袋戲是台灣早期廟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一九七0年代電視布袋戲播出諦造97%的超高收視率,布袋戲在多數台灣人心中,擁有不可取代的記憶。解決發展困境必須藉由政府單位、藝文從業人員、學校、觀眾…等社會各階層共同努力。而政府藝文政策應秉持客觀專業的原則,不偏重單一藝術或團體,像兩年前喧騰一時的「夢想家」國慶晚會引發浪費公帑2.1億爭議,被認為有圖利特定廠商之嫌;台北市文化局102年第二期藝文補助總金額新台幣2,829萬元,補助了356件申請案,若平均下來,相當於每件申請案只獲得8萬元補助,對真正有志從事藝文保存與推廣的團體而言,又猶如杯水車薪。如何有效運用國家資源來推廣藝文產業、幫助相關團體,有賴政府相關單位在藝文政策上有計劃、有步驟的長期推廣。當然劇團本身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做適度調整和努力、學校藝術教育的編排與落實、社區藝文活動的支持…等,才能真正深入大眾。唯有將傳統藝文貼近大眾的生活、成為休閒生活的一部份,才能培養足夠的欣賞人口,有人看,才會有人演,才能吸引更多從業人員的投入,讓傳統藝文產業不斷發展與蓬勃。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