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法規解析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下)
顏吉承/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高級審查官兼科長
2014.11.19
現行專利法第58條第4項明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基本原則:「發明專利權範圍,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並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究竟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或是「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繼上期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中) ),本期繼續對此一問題作深入剖析。

實質專利法條約

為協調各國專利制度,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召開多屆實質專利法條約(SPLT,Substantive Patent Law Treaty)(註1)會議,第10屆草約中包括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法則,如Article11(4)(a)規定:「申請專利範圍應由其用語予以決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考量適用之說明書及圖式修正本或更正本,及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申請日之通常知識(註2)。」而其Rule13(1)規定:「(a)除非說明書中賦予特別涵義,申請專利範圍之用語應依其在相關技術領域中之通常涵義及範圍解釋之。(b)申請專利範圍之解釋無須侷限於嚴格之文義。(註3)」

相關法制及實務

對於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我國專利侵權訴訟實務因襲外國很多既有的原則、方法,但礙於語言、文字或司法制度的差異,在理解或運用時,難免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迷失,僅理解原則、方法的表面意義即斷章取義,從而忽略整個專利法制、理論,自限於自以為是的既有框架,以致於實務操作上常有左支右絀之憾。

本節將從專利法制之目的、先占法理、說明書之作用等方向入手,審視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基本原則,希冀稍稍釐清如何正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

專利法制之目的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依據,正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文字意義,合理界定專利權的保護範圍。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是否合理,可以從專利法第1條之目的出發。專利法制係藉政府授予申請人於特定期間內「保護」專有排他之專利權,以「鼓勵」申請人發明、創作,並將其成果公開,使社會大眾能「利用」該創作,進而「促進產業發展」。因此,專利權範圍應落入申請人於說明書中所揭露其已完成之發明的技術範圍,若專利權範圍超出申請人已完成之發明的技術範圍,則不合理。簡言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專利內容應與說明書中所載之發明內容相呼應,前者應為後者所涵蓋。

先占法理與專利權範圍的關係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在於正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文字意義,合理界定專利權範圍(註4)。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不僅要考慮專利權對照先前技術之貢獻,保護專利權人的利益,更要充分考慮社會大眾的利益,不得將專利權人未完成之技術納入保護範圍,始符合公平原則。

發明人完成其發明創作,將創作內容撰寫成說明書、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等申請文件,揭露該創作所欲解決之問題、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及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其揭露之程度必須足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製造及/或使用該創作,而能合理確定該發明人已完成該創作(簡言之,揭露之程度必須符合可據以實現要件)。當發明人以說明書表示其已完成發明創作,象徵該發明人已先占該創作之技術範圍。

經核准公告之專利權,其說明書應讓社會大眾得知發明人已完成之發明,促使社會大眾利用該發明;其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界定專利權範圍,使社會大眾知所迴避。專利權的保護範圍包含文義範圍及均等範圍(有時候,尚須經禁反言等原則限縮之);專利權範圍限於發明人已完成之發明,不得超出其所先占之技術範圍。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其對象為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文字、用語,解釋的結果為其文義範圍,即專利法第58條第4項所稱之專利權範圍。然而,專利權的保護範圍尚涵蓋均等範圍,其係以文義範圍為中心,發明構思為外延,但限於實質相同而未超出其先占之技術範圍,並非無邊無際而無法合理預期周邊界限的抽象概念。因此,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應依說明書理解專利權人的發明構思是什麼,以確定其文義範圍,並應理解專利權人以該發明構思為外延界定了什麼範圍,以建構其均等範圍。

以圖式呈現專利權範圍(狹義的文義範圍,係依專利法第58條第4項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結果)與發明構思、實施方式(含實施例,以下同)之間的關係如下:


圖1 正確的專利權範圍

圖2 不被支持的專利權範圍

圖3 不被支持的專利權範圍

圖4 專利權範圍涵蓋先前技術

圖5 專利權範圍未涵蓋必要技術特徵

圖1顯示專利權的最大範圍係以發明構思為界,而且必須涵蓋說明書中所載(至少一個)實施方式,始符合專利法第26條第2項所規定的支持要件。圖2、圖3顯示若專利權範圍超出發明構思,包含非屬發明人已完成之發明,則不符合支持要件,不論是否涵蓋說明書中所載之實施方式,均不宜給予保護。圖4顯示專利權範圍涵蓋發明構思、實施方式及已公開之先前技術,係因申請專利範圍未記載新穎特徵,故不符合支持要件,亦不具新穎性,不宜給予保護。圖5顯示專利權範圍未涵蓋任一實施方式並超出發明構思,係因申請專利範圍未記載必要技術特徵(新穎特徵屬於必要技術特徵),致未包含發明人已完成之發明,故不符合支持要件,不宜給予保護。從圖1至圖5所示先占之法理,可得知「大發明大保護、小發明小保護、沒發明沒保護」的道理。然而,專利權範圍之確定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並「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若發明人先占之技術範圍為A,但申請專利範圍僅界定a,應認定專利權範圍為a;若發明人先占之技術範圍為a,即使申請專利範圍界定A,經解釋後,其專利權範圍仍應限於a。

前述概念可見於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專上更(一)字第13號判決:「按專利係保護技術思想,並非保護依該技術思想所實施之物,因此在判斷專利是否被侵權時,係以被控侵權之物品或方法與專利權所欲保護之技術思想加以比對。且按專利權係國家基於經濟及產業政策所授予之排他權利,具有以一對眾之關係,專利權一旦被授予,同時也宣告了排除他人享有及限制他人使用該項權利之機會,故為確定技術思想的範圍,且為讓公眾能明確得知該項專利權的排他範圍,仍必須以書面文字確認發明人所欲請求保護的範圍,並公告週知。因此專利法第56條第3項規定,專利權範圍,以說明書所載之申請專利範圍為準。」

先占法理與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

前述先占法理是貫穿整個專利法制的理論根基,適用於可據以實現要件、新穎性及進步性等專利要件之理解,亦適用於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

於民事訴訟階段解釋申請專利範圍,首先應明瞭專利權人「發明了什麼」及專利權人以申請專利範圍「請求了什麼」,而且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結果必須建構在說明書所揭露之發明的基礎上,具體而言,申請專利範圍必須屬於專利權人已完成之發明,亦即落在專利權人以說明書所先占之技術範圍內,始符合專利法制、理論。前述說明簡要指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指導方針,從專利法相關規定即可得到印證。專利法第26條第1項:「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現。」及第2項:「申請專利範圍……必須為說明書所支持」之規定,充分說明申請專利範圍應反映專利權人於說明書中所記載之問題、手段及功效三者共同建構之發明構思,申請專利範圍中超出發明構思的部分,應不予保護。發明構思不限於實施方式,可以理解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實施方式可以想像得到而與申請專利範圍實質相同的範圍,亦即前述的均等範圍。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本身為基礎,說明書及圖式等為輔助資料。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是以申請專利範圍之文字、用語為對象,在不違背申請專利範圍之文字、用語的前提下,參考說明書及圖式、申請歷史檔案等內、外部證據,確認申請專利範圍所合理界定的專利權範圍。雖然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係以「文字、用語」為對象,而非以「技術特徵」為對象,以致於大部分判決會以禁止讀入原則為由,認定不得將說明書及圖式有揭露但未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技術特徵」讀入申請專利範圍。然而,專利法第58條第4項係採折衷主義,專利權範圍固然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惟訴訟階段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無論其記載明確或不明確,仍應依循前述指導方針審酌說明書及圖式,在專利權人已完成之發明的基礎上界定專利權人應得之權利範圍,超出說明書所揭露之發明者,非屬專利權範圍,始符合先占之法理。

申請專利範圍及說明書的作用

一如前述,說明書的作用是揭露申請人完成了什麼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的作用是在申請人所完成之發明的基礎上界定申請人請求授予什麼範圍。對於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Phillips v. AWH案判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說明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瞭解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用語的意義不僅應基於該用語所在之請求項上下文的整體意義,亦應基於整個專利所揭露之上下文的整體意義,包括說明書(註5)。」

申請專利範圍為說明書的一部分(美國申請文件的架構),其並非個別單獨存在(註6)。閱讀申請專利範圍必須審酌說明書(註7);因為說明書會顯示專利權人發明了什麼及未發明什麼(註8)。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關係密切,說明書通常是明瞭系爭用語之涵義的最佳指南(註9),故說明書在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具有重要作用,其原因在於說明書具有法定地位,專利法規定說明書應以「完整、清楚、簡潔、明確的用語」描述申請專利之發明。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必須為說明書中所描述之發明,但不包含從申請專利範圍的文義所排除者(註10)。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基本原則:專利申請文件中所載之用語,必須解釋為其在該專利申請文件中所顯示之意義,故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結果必須與說明書所揭露之意義一致,因為申請專利範圍為說明書的一部分(註11)。惟若專利權人在說明書中對某一用語賦予特別涵義,則以該涵蓋優先(註12)。相對地,說明書顯示專利權人對申請專利範圍有意捨棄或限制者,則專利權的正確範圍應依說明書中所顯示專利權人的意思予以確定(註13)。總之,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用語的解釋,必須徹底瞭解發明人真正發明了什麼及其以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了什麼,始能予以確定(註14)。申解釋請專利範圍的結果,專利權範圍必須落入專利權人於說明書中所揭露其已完成之發明的範圍,始能符合公平原則(專利權人私益及社會大眾公益之間的衡平),並達成解釋申請專利範圍之目的(合理界定專利權)。

舉例而言,依說明書之記載,若某些技術特徵是申請專利之發明的必要技術特徵,但專利權人並未將其記載於獨立項A,而是記載於附屬項或另一獨立項B,解釋獨立項A時,仍須包含該必要技術特徵,而不適用請求項差異原則。對於前述之例,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在Tandon Corp. v.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案有闡示性的判決: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不得超過專利權人於申請日所提出之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中所揭露之發明(註15)。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另在Netword LLC v. Centraal Corp.案判決:「雖然說明書不必記載所有實施方式及其變易物,且申請專利範圍不侷限於發明人的實施方式……但不得將申請專利範圍擴及發明人所描述的發明之外。申請專利範圍就是對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之技術用語及其他用語所涵蓋範圍的司法陳述(註16)。」

結論

對於專利法第58條第4項所規定之「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並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依前述各國相關法律見解,無論申請專利範圍是否明確,均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據以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我國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1031號判決有相同的見解:有關明確性之審查,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判斷申請專利範圍是否具有明確性,倘該等人士閱讀專利說明書所記載申請專利範圍,可知悉申請專利範圍者,說明書之內容符合明確性之法定要件。反之,無法經由專利說明書,瞭解申請專利範圍,則無法滿足明確性要件(註17)。若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是否審酌說明書及圖式必須以明確或不明確為分界,但審查明確性之前又必須先審酌說明書及圖式,豈非徒生雞生蛋或蛋生雞之糾葛?當申請專利範圍不明確,始能審酌說明書及圖式,其見解豈非武斷?

對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究竟是「應」或「得」參酌說明書,最高行政法院103年度判字第126號判決明確表示:「為正確解讀申請專利範圍,自應詳閱系爭專利及證據2之專利說明書。」然而,對於專利法第58條第4項所規定「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如何轉圜解釋為「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除民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的專利法第56條第3項修正的立法理由已明示外,筆者以為可以回歸專利法制之根源,從先占之法理出發。基於先占之法理,專利法制係「大發明大保護,小發明小保護,沒發明沒保護」,先占範圍的大小決定保護範圍的大小,對於未曾先占的技術範圍,不得給予專利權保護,以免竊占原本屬於社會大眾可以自由利用的技術領域,因而損及公益。因此,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必須先瞭解發明人真正發明了什麼及其以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了什麼,而解釋的結果必須是申請專利範圍與說明書內容的交集,亦即發明人所擁有的專利權範圍必須是其已記載於說明書的發明。當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內容未超出說明書所載的發明(即專利權範圍為發明人的發明),則不得以說明書中有記載但未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技術特徵限縮申請專利範圍(禁止讀入原則之適用);惟當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內容超出說明書所載的發明(即專利權範圍並非發明人的發明),則「應」審酌說明書及圖式,限縮申請專利範圍至說明書所記載的發明,使專利權範圍限於發明人的發明,始符合先占之法理。前述二種情況,有時審酌、有時不審酌,故專利法第58條第4項稱「得」審酌說明書及圖式,筆者以為其真正的意義係指經審酌說明書或圖式之後「得」依說明書或圖式所揭露之技術內容確定專利權範圍。前述說明符合最高行政法院91年度判字第396號判決:「判斷專利範圍之原則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的技術內容為準,且申請專利範圍的文字僅記載專利的必要構成事項,其實質內容並應參酌說明書及圖式所揭示之目的、作用和效果。」

對於申請專利範圍、說明書與圖式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如何運用於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民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施行的專利法第56條第3項的修正理由,及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2099號民事判決有完整的闡述說明:「在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創作說明及圖式係屬於從屬地位,未曾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事項,固不在保護範圍之內;惟說明書所載之申請專利範圍僅就請求保護範圍之必要敘述,既不應侷限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字面意義,也不應僅作為指南參考而已,實應參考其創作說明及圖式,以瞭解其目的、作用及效果。」

基於前述判決及先占法理之說明,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是否審酌說明書及圖式,實不宜以明確與否為分界,僅依申請專利範圍本身的內容即斷然認定明確或不明確,據以決定審酌或不審酌說明書及圖式;亦不宜誤用禁止讀入原則,誤以為無論什麼狀況皆不得將說明書中所載之技術特徵讀入請求項,不知不覺中陷入絕對的周邊限定主義,違反專利法第58條第4項規定。

 

備註

  1. 為協調各國之專利制度,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召開多屆實質專利法條約(Substantive Patent Law Treaty,以下簡稱SPLT)會議,2004年為第10屆,雖然該條約迄今尚未正式生效施行,惟從其草約內容仍得一窺各國協調之趨勢與方向。
  2. Substantive Patent Law Treaty (10 Session), Article 11(4)(a) (The scope of the claims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ir wording. The description and the drawings, as amended or corrected under the applicable law, and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a person skilled in the art on the filing date shall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ims.)
  3. Substantive Patent Law Treaty (10 Session), Rule13 (1)(a) (The words used in the claims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aning and scope which they normally have in the relevant art, unless the description provides a special meaning.) (b) (The claims shall not be interpreted as being necessarily confined to their strict literal wording.)
  4.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專利侵害鑑定要點(草案),2004年10月4日發布,頁30。
  5. Phillips v. AWH corp., Nos. 03-1269, 1286, 2002 U.S. App. LEXIS 13954 (Fed. Cir. Jul. 12, 2005) (en banc) (The specification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in construing claims because the person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is deemed to read claim term not on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rticular claim in which the disputed term appears, but in the context of the entire patent, including the specification.)
  6. 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2 F.3d 978 (Fed. Cir. 1995) (en banc).
  7. 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2 F.3d 979 (Fed. Cir. 1995) (en banc) (For that reason, claims must be read in view of the specification, of which they are a part.)
  8. In re Fout, 675 F.2d 297, 300 (CCPA 1982) (Claims must always be read in light of the specification. Here, the specification makes plain what the appellants did and did not invent….)
  9. Vitronics Corp. v. Conceptronic Inc., 90 F.3d 1582 (Fed. Cir. 1996).
  10. Netword, LLC v. Centraal Corp., 242 F.3d 1347, 1352 (Fed. Cir. 2001) (The claims are directed to the invention that is described in the specification; they do not have meaning removed from the context from which they arose.)
  11. Merck & Co. v. Teva Pharms. USA, Inc., 347 F.3d 1367, 1371 (Fed. Cir. 2003) (A fundamental rule of claim construction is that terms in a patent document are construed with the meaning with which they are presented in the patent document. Thus claims must be construed so as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fication, of which they are a part.)
  12. CCS Fitness, Inc. v. Brunswick Corp., 288 F.3d 1359, 1366 (Fed. Cir. 2002) (Consistent with that general principle, our cases recognize that the specification may reveal a special definition given to a claim term by the patentee that differs from the meaning it would otherwise possess. In such cases, the inventor’s lexicography governs.)
  13. SciMed Life Sys., Inc. v.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 Inc., 242 F.3d 1337, 1343-44 (Fed. Cir. 2001) (In other cases, the specification may reveal an intentional disclaimer, or disavowal, of claim scope by the inventor. In that instance as well, the inventor has dictated the correct claim scope, and the inventor’s intention, as expressed in the specification, is regarded as dispositive.)
  14. Phillips v. AWH corp., Nos. 03-1269, 1286, 2002 U.S. App. LEXIS 13954 (Fed. Cir. Jul. 12, 2005) (en banc) (Ultimately, the interpretation to be given a term can only be determined and confirmed with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 inventors actually invented and intended to envelop with the claim.)
  15. Tandon Corp. v.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831 F.2d 1017, 4 USPQ2d 1283 (Fed. Cir. 1987) (Whether or not claim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one can not interpret a claim to be broader than what is contained in the specification and claims as filed.)
  16. Netword LLC v. Centraal Corp., 242 F.3d 1347, 58 USPQ2d 1076 (Fed. Cir. 2001).
  17. 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度判字第1031號判決:「按申請專利範圍應明確記載申請專利之新型,各請求項應以簡潔之方式記載,且必須為新型說明及圖式所支持,專利法第26條第3項、第108條定有明文。準此,判斷申請專利範圍是否具有明確性,應以熟習該項技術之人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為標準,倘該等人士閱讀專利說明書所記載申請專利範圍,可知悉申請專利範圍者,說明書之內容符合明確性之法定要件。反之,無法經由專利說明書,瞭解申請專利範圍,則無法滿足明確性要件。至於熟習技術之人或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其等解讀之程度,必須已盡合理之努力,仍無法明瞭專利範圍,始可認定該申請專利範圍因不明確而無效,以保護專利權人之發明或創作之貢獻,不致因說明書撰寫方式不理想,而導致專利應撤銷。」

 

作者: 顏吉承
現任: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專利高級審查官兼科長
學歷: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學士
經歷: 智慧財產局專利審查官(1988~迄今)
智慧財產法院技術審查官&主任技術審查官(2008~2011)
裕隆汽車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副工程師兼專案經理(1983~1988)
智慧財產培訓學院TIPA講師
著作: 專利侵權分析理論與實務-五南出版社
新專利法與審查實務-五南出版社
新型專利形式審查基準及技術報告-五南出版社
專利說明書撰寫實務-五南出版社
設計專利理論與實務-揚智出版社
設計專利權侵害與應用-揚智出版社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