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為讓USPTO主管官員即早掌握部分較敏感的專利申請案狀況,該局內部設立潛在爭議性申請案預警制度(Sensitive Application Warning System;簡稱SAWS),不過這項制度在去年引發黑箱作業質疑,儘管USPTO官網已在年初澄清,但經過約兩個月的討論,USPTO 3月2日宣布取消此一內部制度(註1 ),SAWS原列管申請案件將按依一般規定實審。
圖一:USPTO SAWS列管申請案件統計
資料來源,USPTO官網(註2 )
根據USPTO說法,每月納入SAWS列管名單的專利申請案約500多件(圖一)。也就是SAWS列管申請案件數大概占USPTO受理申請案件量的0.04%。但什麼樣的案子可能被列管?USPTO並未明講,只說是“potentially be of special interest”,也就是公眾或任何第三方可能特別感興趣的申請案。而列管目的為何?USPTO表示是為確保這些申請案不論是准予專利或不予專利,都符合法律規範。這樣的說明有人覺得含糊,也認為有可能因此拉長了SAWS列管申請案的審查時間(圖二),不過對此USPTO有不同解釋:SAWS列管申請案的審查時間較長,與其申請案所請發明內容有關。
圖二:SAWS列管申請案的審查時間
資料來源,USPTO官網(註2 )
換個角度想,USPTO設立SAWS未嘗不是一種公關管理機制,但被列管的申請案在對外平台並無特別標示,申請人也不會接到通知,資訊不透明度的狀況下,去年底幾乎要引爆一場公關危機。有律師即認為,受影響的申請人可以考慮提告。
據指出(註3 ),可能納入SAWS列管的判斷指標差不多有上百項,例如所請發明可能引發負面媒體報導、屬於尖端領域技術、涉及教育、涉及USPTO或專利律師使用的程序或系統、可避免或治療一般認為無藥可治的絕症、網路相關系統……等等。其程序一般是自下而上發動,也就是,審查委員假使認為手上案件可能符合某項指標,即可逐級向上呈報,申請案確定納人列管後,可能需經過8個人同意,才能寄發核准通知。
由於指標範圍極其寬廣,所以0.04%的列管比率似乎的確不高,然而,實際列管比率即使偏低,亦不代表USPTO此一作法沒有引人非議之處。例如,列管申請案可能需經過多人同意才能核准,但公開記錄上一般看不到這些參與決策的人員及其看法,而且SAWS列管案件申請人收到的OA、所提RCE也都高於平均數據,除拉長申請時間,也墊高申請成本。
其實SAWS創設當時並沒有18個月公開的規定,公眾無法在專利公告前得知申請內容,也無從以第三方身分提供USPTO相關先前技術協助審查,而今時移世易,USPTO檢討後認為SAWS已無當年作用,據報導(註4 ),這項行之已久的內部作業模式即起取消。不過如有必要,USPTO仍鼓勵基層審查人員向上級主管尋求協助,同時該局預定本月舉行會議,公開徵求提升專利品質的建議(註5 ),若因此產生新的議案,將待徵詢公眾意見後才開始實施。
備註
USPTO “Sensitive Application Warning System”網頁:http://www.uspto.gov/patent/initiatives/patent-application-initiatives/sensitive-application-warning-system 。
USPTO’s “STATISTICS - Sensitive Application Warning System”: http://www.uspto.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SAWS%20Statistics%20-%20Sensitive%20Application%20Warning%20System3.pdf 。
Kate Gaudry: PTO Should Release SAWS Numbers Given Impact on Examination Process,請見http://www.ipwatchdog.com/2015/02/08/pto-should-release-saws-numbers/id=54526/ 。
Patently-O: USPTO Cancels Sensitive Application Warning System (SAWS),請見http://patentlyo.com/patent/2015/03/cancels-sensitive-application-warning.html 。
USPTO “Enhanced Patent Quality Initiative”網頁:http://www.uspto.gov/patent/initiatives/patent-quality-initiative 。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