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RD 專欄           
 
不花大錢也能享受尊榮服務—iBeacon技術帶來的全新體驗
徐文芝/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研發創新顧問
2015.02.11
試想想,電視報導有一家新型的百貨商場正式開幕了,你帶著全家大小想去嘗鮮一下。當你們一進入百貨公司的大門,你的手機立刻顯示由百貨公司發出的歡迎訊息,並且附上商場各區地圖,雖然是第一次來,你很輕易地就知道哪裡有美食街、哪裡有洗手間、精品區在哪一樓,或是3C產品在哪一區。當你逛到化妝品區,手機上立刻顯示哪一個品牌的化妝品正在做促銷,走到運動鞋專櫃,手機也立刻顯示第二雙鞋半價的優惠,讓你不會錯過任何折扣活動。

這樣輕鬆愉快的購物經驗,還要好幾年才會出現吧?其實不然。上述的情境以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實現,憑藉的是一種稱為「iBeacon」的技術。


圖一:iBeacon使用示意圖
圖片來源:http://share.inside.com.tw/posts/3442

「iBeacon」是一種利用低功耗藍芽(Bluetooth Low Energy,或簡稱Bluetooth LE)通訊協定,將資料從元件傳輸到行動裝置的系統。iBeacon這個名詞最早是在2013年蘋果全球軟體開發者年會(Apple WWDC)上,發布iOS7作業系統時出現的。雖然這個名稱是由蘋果公司所命名,但iBeacon的應用並不局限於蘋果公司出產的行動裝置,其他作業系統平台,如Google Android或是Microsoft Window 系統也可以支援iBeacon。

Beacon這個英文字的意思是烽火台或是燈塔之類的指引信號,蘋果之所以挑選這個字來命名新技術是相當有巧思的。簡單來說,iBeacon元件是一種小型的無線傳輸器,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自動對外發射無線電波。當可讀取此電波的行動裝置進入到某個iBeacon元件的發射範圍內,就可以透過讀取無線電波而獲得關於iBeacon元件的資訊。有了這些簡單的概念,就不難明白為什麼選擇「beacon」這個英文單字。古代人行進在黑暗中,藉由烽火台或燈塔指引位置與方向;現代人持行動裝置,則藉著iBeacon系統來定位或是獲得周遭環境的訊息,道理大同小異。

Bluetooth LE屬於藍芽通訊協定標準4.0的一部分,行銷時常用「Bluetooth® Smart」的名稱。它與傳統藍芽不同之處,在於功耗低、傳輸速度較慢,但可達到類似的最大傳輸距離(註1)。針對物聯網概念所產生的低功耗、短距離、點對點通訊需求,藍牙技術聯盟(Bluetooth SIG)從2007年開始將低功耗藍芽納入新通訊協定標準的計畫當中,並於2010年正式對外公布,近兩年出產的行動裝置幾乎都包含了支援此協定的硬體。至於軟體部分,蘋果的作業系統自iOS 5 已開始支援,Android 4.3以及Window8之後的作業系統也都支援Bluetooth LE。


圖二:Bluetooth Smart的logo
圖片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Bluetooth_low_energy

傳統藍芽原本就是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基本配備,而Bluetooth LE與傳統藍芽的整體架構差異不大,對行動裝置的成本增加有限,因此新的行動裝置多採雙模式,也就是傳統跟低功秏藍芽同時支援;至於iBeacon發射元件,為了節省成本與延長電池使用壽命,多為僅支援低功秏的單模式。

利用Bluetooth LE所建構的iBeacon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的特色:

一、微定位(Micro-location)

大家所熟知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由於容易受到建築物遮蔽的影響,加上定位的精準度最低只能達到10米,無法再更精確,以致室內定位效果有限。若使用iBeacon,只需在室內裝設三個以上的iBeacon元件,在電波接收範圍內即可利用三角定位,來決定行動裝置的精準位置。

iBeacon元件定時地向四周發射含有元件識別號(UUID)的無線電波;行動裝置讀取周遭iBeacon元件所發射的訊號,除了藉由辨認元件識別號獲得鄰近資訊,也能根據個別訊號的強弱,決定行動裝置距離這些元件的遠近,定位的精確度可低至幾公分。利用這種室內近距離定位方式,可創造出許多新的應用,是iBeacon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圖三:iBeacon微定位
圖片來源:http://estimote.com/

二、無縫接軌的互動模式

有了微定位的功能,iBeacon的應用程式可依照所在位置的不同,進入不同的互動模式,並提供使用者更佳的服務體驗。例如,使用者進入博物館參觀,iBeacon應用程式可以根據不同的入口,提供不同的推薦參觀路徑;當接近某項展覽品時,應用程式立刻顯示關於這項展覽品的詳細資料;而當應用程式偵測到使用者離開某項展品時,可在行動裝置上顯示這項展品相關商品,提醒使用者結束參觀後可以到紀念品店購買。也就是說,iBeacon應用程式可以因,因的不同,提供使用者更確實的資訊與更優質的服務內容。

三、省電、低建構成本

蘋果公司選擇Bluetooth LE作為iBeacon的通訊協定標準,看上的就是它具有低耗電與低建構成本的優勢。首先,作為定位用的iBeacon元件,每隔固定一段時間就要發送出無線電波。蘋果建議的發送間隔是100ms,也就是一秒鐘發送10次。根據實際測試報告,在此發射頻率需求下,一般鈕扣型電池可維持iBeacon元件大約1–3個月持續運作的電量;如果將發送頻率降低到每隔900ms一次,也就是接近一秒鐘一次,則可維持iBeacon元件2-3年持續運作不需更換電池(註2)。

至於價格,目前市面上每個元件的價錢從幾塊美金到幾十塊美金不等,一旦iBeacon的市場接受度提高,需求量增大,預料價格將可進一步下降。至於行動裝置,原本藍芽就是標準配備之一;對製造商而言,支援iBeacon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圖四:各種不同造型的iBeacon元件
圖片來源:http://localz.co/blog/ibeacon-ble-hardware-commercial-comparison/

接下來,我們利用幾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iBeacon科技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變革。

零售業:結合消費者行為發送促銷

自iBeacon推出以來,對這項技術最感興趣的就是零售業者。不管是大型的連鎖商店,或是街頭巷尾的小商家,iBeacon都可以在廣告、行銷或客戶服務層面上,帶來全新的購物體驗。透過iBeacon的微定位,不僅可以精準的將優惠推送到客戶手機上,更能蒐集客戶在不同商品前停留的時間,看過某件商品之後接著會對哪些類型的物品有興趣等資料,作為如何刺激消費的分析參考。

類似的消費行為分析,亞馬遜(Amazon Inc)等線上商場早已運用多年。對線上商家而言,追蹤統計顧客瀏覽網頁的動作並非難事;然而,消費者逛實體店面的行為,卻一直沒有很好的方式能夠大量統計,遑論資料的運用。iBeacon的出現,讓實體店家與線上商場一樣,可以利用各種消費行為資料分析的技巧,判斷如何提升競爭力與效能,進而帶動產業的升級,為急需改善營運的零售商帶來新的契機。


圖五:蘋果iBeacon應用程式
圖片來源:http://appleinsider.com/articles/13/12/06/apple-begins-using-ibeacons-at-all-its-254-us-retail-stores

蘋果公司作為iBeacon的主要推動者,自2013年12月起,在全美國254家Apple Store全面部署iBeacon發射元件。消費者只需事先下載Apple Store 專屬的應用程式,就可以在Apple Store裡,享受iBeacon帶來全自動化的消費體驗。例如,一進門就可以獲得本日特銷活動的訊息,選擇APP上的按鍵就可以隨時呼叫銷售人員的協助等等。

速食業的龍頭麥當勞,對於iBeacon技術也展現極高的興趣。麥當勞曾在美國喬治亞州哥倫布地區的26家分店進行4個星期的測試,透過iBeacon應用程式將特定商品的促銷訊息主動推送到消費者手機上。經過測試,在這短短的4個星期當中,促銷的麥克雞漢堡銷售量上升了8%,麥克雞塊則上升了7.5%(註3)。這數字對幾近飽和的速食業市場而言,可說是相當顯著的成長。除了促銷特定商品,麥當勞同時利用送電子折價券的方式,鼓勵消費者在應用程式上填寫問卷調查表。傳統蒐集消費意見的方式,是先請顧客填寫紙本問卷,之後再由員工整理並將消費意見資料建檔。如今與iBeacon應用程式結合,消費者享用完餐點後,即可在手機上填寫問卷,資料自動傳送至商家指定的伺服器,不但節省整理統計的工作,更能增加資料的準確度。

在台灣,燦坤是第一家推出iBeacon技術應用的大型連鎖商家。目前全台有30家燦坤分店完成這項技術的建置。在這些分店消費的時候,只需事先下載專屬應用程式,消費者就可以透過應用程式掌握即時促銷訊息、進行即時比價、獲得地區氣象資訊等等。由於還在測試階段,效果有待觀察。

創造更好的娛樂服務體驗


圖六:美國職棒聯盟MLB的應用程式使用iBeacon
圖片來源:https://itunes.apple.com/us/app/id513135722?mt=8

美國職業棒球聯盟MLB旗下30個球場當中的28個球場,在2014年球季開始前,已成功完成iBeacon元件的建置,並開放觀眾使用。球迷一進入這些完成建置的球場,手機上事先安裝的MLB應用程式就會感應,並立刻顯示從使用者進入的入口,至所購買座位的路徑圖。如果當天還有更好的位置,MLB應用程式可提供球迷即時優惠,只需在應用程式上下單,就可以直接升級到更好的觀賞座位。球迷經過球場的販賣商店時,應用程式會推送啤酒、熱狗、紀念品等優惠,鼓勵消費。

棒球一向被視為美國的國民運動,也是傳統家庭最常在周末進行的親子運動。觀賞MLB的賽事是美國人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面對美式足球、職業籃球、甚至傳統足球等各類型運動賽事的競爭,MLB近年來積極推行各項新措施,希望能抓緊球迷的心,持續擴大培養忠誠客戶群。就此層面來看,iBeacon技術對MLB而言,服務球迷創造更佳的觀賞球賽經驗,比球場內增加熱狗銷售量更為重要。

提升展場參觀效率

台灣每年6月舉辦的Computex台北國際電腦展,是關注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每年不容錯過的活動。在超過1500個參展攤位的展場裡,參觀者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能準確快速地尋找到有興趣的攤位。2014年Computex Taipei首度將iBeacon技術整合在專屬應用程式中。參觀者只需下載專屬應用程式,開啟手機藍芽,就可以進行室內導航,在密密麻麻的展場中,輕易地找到有興趣的展區或特定攤位,提升參觀效率。


圖七:Computex Taipei 應用程式
圖片來源:https://itunes.apple.com/tw/app/computex-taipei-2012/id511262563?mt=8

iBeacon vs. NFC ?

2013年蘋果公司推出iBeacon的時候,許多人認為iBeacon將會是另一個熱門的點對點通訊標準:近場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簡稱NFC)的強力競爭對手,甚至有些媒體將iBeacon冠上「NFC殺手」的稱號。有這樣的想法,不外乎以下兩個原因:首先,iBeacon跟NFC都是通訊標準,但不是每隻手機都搭載NFC功能,而幾乎所有手機都支援藍芽;另外,iBeacon系統的建置成本要比NFC相關系統低很多,市場接受度應該比較高。

然而,2014年蘋果推出行動支付方案Apple Pay時,捨棄iBeacon改採NFC作為行動支付的通訊協定,業界卻爭相跟進,不見質疑聲。其實這不難理解。在行動支付最重要的安全議題上,NFC天生就具有優勢。行動裝置透過NFC,資料只能在幾公分的近距離內進行傳輸,想要在這麼近的距離內竊取資料,很難不被發覺。即使藍芽通訊協定4.2增加了先將傳輸資料進行編碼再傳送的新功能,但藍芽通訊傳輸距離可達幾十公尺之遠,有心人士還是可以很輕易地在使用者不注意的情況下攔截資料,因此,在安全性的考量下,選擇NFC通訊協定是比較保險的方案。

最近兩年物聯網已成為科技界的顯學。無論是哪種產業,幾乎所有公司都希望能在物聯網的大餅當中,找到具競爭力的切入點,為企業注入新動力。面對眾多可能的應用發展,選擇最適當的通訊協定成為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的通訊協定有不同的優勢,充分了解各項標準的內容與特色,才能掌握方向,做出正確的抉擇。

搭上物聯網的熱潮,iBeacon問世以來各界均寄以厚望,看好它將帶來更多全新的應用與服務模式。然而,目前iBeacon的普及率仍然偏低,以美國為例,設置iBeacon或類似技術的實體店面不到1%,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蘋果公司深知iBeacon技術的推廣,光靠蘋果一家之力是無法完成的,因此開放讓其他作業系統的裝置,也能夠使用iBeacon的商標行銷;甚至對符合蘋果制定規格的iBeacon元件生產廠,提供iBeacon認證。對有意開發此項技術的業者而言,最大的難度是如何說服消費者下載應用程式,購物時打開藍芽並進入iBeacon環境。除了這些額外的動作外,消費者對可能侵犯個人隱私的疑慮,也不容小覷。提升服務品質與即時優惠訊息,是否足以說服一般大眾,讓商家追蹤你的消費行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為了增加使用意願,iBeacon應用程式必須提供適當的彈性,讓消費者選擇願意接收的訊息。例如,家中沒有小朋友的顧客可以選擇不接收童裝相關活動的資訊,藉此減少應用程式在購物過程中的干擾。另外,商家對於消費者定位資料的處理方式,也應該誠實告知。蘋果公司宣稱他們不會儲存個別消費者經過哪些iBeacon元件的資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面對萬物都可以相連的世界,技術層面的問題容易克服,使用意願成為最困難的突破點。如何在保有個人空間與創造更便捷的環境之間取得平衡,是業者與使用者都要思考的課題。

 

備註

  1. 可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Bluetooth_low_energy#Radio_interface
  2. 資料來源:http://9to5mac.com/2014/11/03/best-ibeacon-hardware-stress-test-battery-life/
  3. 資料來源:http://www.entrepreneur.com/article/241145

 

 
作者: 徐文芝
現任: 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研發創新顧問
經歷: 美國Marvell公司 資深工程師
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工程碩士
專精技術領域:數位IC設計、影像處理、記憶體控制、系統晶片設計

 


Facebook 在北美智權報粉絲團上追踪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