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學志 前華為公司無線研究部高級工程師
經歷: |
‧ |
北京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學士、碩士及博士 |
‧ |
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 |
‧ |
2000年~2012年任職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 |
‧ |
IEEE高級會員 |
‧ |
LTE(4G)奠基性技「軟頻率複用」(soft frequency reuse technology)之發明人 |
|
所謂創新,就是由一個人或者是幾個人首先發現或發明的東西,發明人需要具備超越前人的思維。既然是超越,對創新不理解、反對、批評和不理睬就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很多偉大的創新,都是經過了很長的一點時間才被承認。創新的評價需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同行評審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研究者的合作夥伴,或者其他有關聯的同行,可能會對研究的課題及可能的結果發表建議和意見。在研究完成之後,研究成果通常會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論文的評審人會對研究的成果給予評價。這個階段的評價人,是從技術本身來進行評價的,評審人根據自己對技術的理解發表意見。評審人一般局限在比較小的範圍,評價的結果取決於評審的知識結構、技術判斷力、個人愛好以及利益驅動的非技術因素,因此這個階段的評價經常出現偏差。
第二階段是公眾評審
當論文發表以後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當有研究人員閱讀了論文, 他們會試圖理解你的研究成果。如果他認為有價值,便會做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結果, 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及通過論文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他們的論文當中會闡述和引用你的論文,並且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創新的價值通過這種方式在業界進行傳播,形成影響力。公眾一般都是利益無關的第三方,個人偏見的影響大大減少。如果多個不同的研究組能夠得到基本一致的結論,那麼這種結論的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但是公眾的評審也會可能失靈,受到認知水準的限制,一些錯誤的思想也會流行,比如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的「地心說」(Geocentric model),就流行了一千多年。
第三階段是實踐檢驗
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創新,無論如何深奧,如何有影響力,在沒有得到應用之前,它的價值是要打個問號的。在得到應用之後,並且為社會、為組織創造了價值,它的價值便可被初步確認,但是仍然會出現誤差。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士化學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發明的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於194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DDT最初目的是用來殺蟲,卻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被迫時使用更具毒性的藥物。DDT通過食物鏈進入了植物、動物和人體組織,作為美國象徵的白頭鵰(Bald Eagle)(註)也曾因殺蟲劑的毒殺而瀕臨滅絕。直到1997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評委會才公開表示,為1948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DDT的發明者而感到羞恥。
第四階段是時間檢驗
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創新,會成為人類知識寶庫當中的瑰寶,成為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至此,創新的價值才會被最終確認。
(註):2000年6月,正當美國政府律師研究有關棲地保護的聯邦法律時,美國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在6月間,宣佈白頭鵰 (Bald Eagle)將被無限期列名瀕危鳥類名單。
1999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白宮宣佈,2000年7月,白頭鵰將從瀕危名單中剔除。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考慮一旦從瀕危名單中剔除,白頭鵰將只能被兩個有關捕獵的聯邦法律保護:遷徙鳥類條款和白頭鵰∕金雕保護條款。不過,這些法律中,並沒有明確揭示棲地保護,因此,棲地就經常遭受到入侵開發的威脅。1963年,在遭受到化學農藥的廣泛使用、棲地減少以及獵殺的效應後,白頭鵰的數量只有450 對左右存活。白頭鵰的鳥口,在1972年禁用DDT以及翌年通過瀕危鳥種條款之後,開始逐漸增加。目前估計,大約有6000對在野外繁殖。【翻譯整理/魏銀南‧摘自Birder’s World 2000.11月份期刊】
楊學志於2000年7月加入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2012年9月從華為公司離職。2003年,他提出了一種應用於TD-SCDMA的頻域聯合檢測演算法,是業界效率最高的;2004年,他提出了軟頻率複用技術,引起業界的廣泛研究和應用,成為LTE小區間干擾協調領域的事實標準;2005年,他提出統一LTE多種帶寬的無線參數,並提出用一個IFFT承載多個載波的技術,簡化了基站和終端的結構,提高了LTE產業的規模效應,較大降低了產業成本。2011年,他提出了隨機波束賦形技術解決MIMO系統的廣播通道的發射問題,具有接近理論極限的頻譜效率和功放利用率,並對天線校正誤差 (Array Element Failure) 和陣元失效具有強健性 (Robustness)。 |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