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學志 前華為公司無線研究部高級工程師
經歷: |
‧ |
北京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學士、碩士及博士 |
‧ |
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 |
‧ |
2000年~2012年任職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 |
‧ |
IEEE高級會員 |
‧ |
LTE(4G)奠基性技「軟頻率複用」(soft frequency reuse technology)之發明人 |
|
「信息不對稱」是指不同的人對資訊的掌握程度不一致,掌握更多資訊的人更能夠得出全面和準確的判斷,從而獲得主導優勢。一般說來,主管比員工擁有更多的資訊來源,包括市場、客戶、上級主管、競爭對手、內部的情況通報、還包括其多位下屬的工作彙報。另一方面,員工的資訊來源就相對比較匱乏,從而形成了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主管利用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可獲得對下屬員工和工作局面的掌控力。
典型的場景,以LTE為例,標準工作在3GPP已經制定得差不多了,業界對其市場預期已經逐漸收斂,形成了大概的時間表,公司高層做出決策,進行LTE產品的開發。這個任務被分解成基站,控制器等節點,進一步劃分成軟體,硬體,演算法等等,這個東西在華為叫「作戰沙盤」。然後沙盤上的每個山頭上找個領頭的,給一班人馬,這個叫「點兵佈陣」,然後開始作戰。
這種管理方式能夠成立的基本假設是,管理層能夠做出這個叫做「沙盤」的東西。沙盤的製作,需要準確的資訊。 LTE標準是業界眾多廠商共同努力下的產物,經過長時間的角力,技術、市場各個方面已經達成一致,方向是不會錯的。即使是錯,也是大家一起錯,也沒有什麼關係。在資訊準確,目標清晰的情況下,資源投入就有依據,每個山頭是投200人,還是500人,大概是有個譜的。
然而在創新當中,情形便不一樣。 在LTE標準制定的前5年,讓你研究它會採用些什麼技術,這個時候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它的每個技術側面,都可能有幾十種已知方案,而真正採用的方案,可能當時還不知道,是創新需要發現的東西。 如果非要做個沙盤,這個沙盤上會有幾千個已知的山頭,每個山頭上布一個人,就需要幾千人,上萬人。而未知的山頭就只有鬼才知道有多少個。
也就是說,在創新工作當中,外界無法提供準確的資訊,基於資訊不對稱的管理模式已經失效。在泥沙堆下的資訊海洋當中挖掘出正確的研究方向,甚至創造出新的研究方向,是創新的最關鍵的部分。這種決策,無法依靠對外界資訊的獲得和簡單處理得到,而是要依賴於研究人員的技術和市場判斷力,是內生的。而且,決策是否正確,當時也無法判斷。 兩個同等資歷和水準的專家,對同一課題作出完全相反的判斷是司空見慣的。
創新的這種內生的特點,決定了要把業務決策的權力交給研究人員,這是公司的創新管理模式迫切需要改革的。
延伸閱讀:
(1) 什麼是創新?
(2) 創新的方法
(3) 創新的評價方法
楊學志於2000年7月加入華為公司,從事無線通信研究工作,2012年9月從華為公司離職。2003年,他提出了一種應用於TD-SCDMA的頻域聯合檢測演算法,是業界效率最高的;2004年,他提出了軟頻率複用技術,引起業界的廣泛研究和應用,成為LTE小區間干擾協調領域的事實標準;2005年,他提出統一LTE多種帶寬的無線參數,並提出用一個IFFT承載多個載波的技術,簡化了基站和終端的結構,提高了LTE產業的規模效應,較大降低了產業成本。2011年,他提出了隨機波束賦形技術解決MIMO系統的廣播通道的發射問題,具有接近理論極限的頻譜效率和功放利用率,並對天線校正誤差 (Array Element Failure) 和陣元失效具有強健性 (Robustness)。 |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