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士強
現任: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經歷:
法商台灣康旭 研發工程處 專案經理:
中科院飛彈製造中心 專案工程師
聖荷西州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專長:
機械、供應鏈管理、專案管理 |
前期文章《由專利來了解3D列印技術(三) – PolyJet》介紹了3D列印技術中的PolyJet噴膠成形技術,它與前期文章也介紹過的FDM及3DP技術一樣,主要的應用領域都是塑膠(Plastic)或類似塑膠類(例如:蠟)的成形。
3D列印技術應用,當然不是僅只於此,本文中介紹的SLS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以下簡稱SLS ) ,是業界公認,工件品質較佳,但成本也較高的選擇,特別是可以製作金屬材質成品,因此廣受高科技、汽車與航太工業業者青睞。現今舉凡飛機零件製造(例如:GE公司發動機葉片),或汽車零件金屬原型,所考慮使用3D列印技術製造多使用SLS技術。
以SLS技術製造的成品,可以參考以下圖1至圖4的真實案例,各位讀者可以更身歷其境的了解它的能耐。
圖1 南安普敦大學實驗飛機 |
圖2 葉片式散熱器樣品 |
圖3 EADS飛機支架
(圖1~4 來源:摘自EOS網站) |
圖4 EADS飛機支架(減重) |
現今已商品化的SLS技術起源,應該是西元1989年由Carl R. Deckard 取得US4,863,538號專利(以下簡稱538專利)。
538專利的構成如圖5所示:
.
圖5 US4,863,538號專利構成圖(摘自538專利,來源:USPTO)
圖6 來源:林士強繪製)
1. 原理
SLS技術的原理倒不難理解(如圖5、6所示),它是透過選擇性的將剖面中需要的部分材料熔融,製造一層剖面,在往上鋪一層材料,再將需要部分的材料熔融。如此週而復始,直到所有的剖面完成,成品就成形於工作檯上了。它使用雷射光來熔融材料,所以使用的材料是塑膠、也可以是金屬。SLS技術因為能處理金屬材料,相較於其他3D列印技術,就有無可抗拒的優勢,特別是在工業界應用,更可以做到其他3D技術所不能的境地。
2. 機構
538專利中所描述的比較像是一個通用的機構,因此也比較容易解釋整個系統運作,但也讓其他業者更有機會能夠持續改良,申請後續專利。
538專利是這樣描述SLS技術的:
2-1 雷射組(Laser Assembly),用以熔化材料
包含雷射頭及透鏡組,雷射的選用依材料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考量。
雷射可選用脈衝式及連續式,依材料及目的而變化。
2-2 掃描組(Scanning System),用來控制雷射光的方向
包含棱鏡,反射鏡,電流計及控制器。
棱鏡使雷射光導入掃描組,控制器藉由控制電流計來控制兩面反射鏡的角
度,目的是使雷射光瞄準到適當的位置。
2-3 目標區(Target Area),是成品完成的地方
目標區包括限制區域(Confinement Structure),粉末槽組。
限制區域是雷射光瞄準及熔化粉末的地方,而粉末槽組則是負責持續補充另一層粉末,直到成品完成為止。
3. 控制
運用傳統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術進行塑形控制。成品經由數位3-D模型轉換為2-D剖面圖形,最後成為 1-D的數據。由電腦讀取,確認數據,控制雷射的開或關。
剖面圖形的形成分為兩種模式
3-1循序掃描式:
類似映像管式電視機成像的原理,將剖面圖形以水平循序掃描方式呈現,有成品的地方,將雷射設定為開,燒結粉末,沒有成品的地方,雷射設定為關,不燒結粉末。
3-2向量式:
直接用雷射畫出剖面,就像我們平時畫圖一樣。
兩種方法各有優點,例如成品剖面是圓形的,使用向量式的設定就有比較好的效果。可依實際需求選用。
SLS技術原理看似簡單,機構也不複雜,但它卻是業界認為門檻較高的技術。這是因為雷射光的產生及應用,原本就是近代科學上的成就,並且還在持續發展進步中。
高能雷射(專利中揭示使用100W功率之Nd:YAG雷射)選用是本技術重點,想要在加工時在精度及費用間取得最佳組合,永遠考驗著工程人員的智慧。
為了達到良好的精度(EOS銷售人員宣稱產品尺寸精度是X,Y方向+/- 0.1mm),粉末材料的顆粒大小,就需要通過極嚴格的要求。又因為金屬粉末顆粒小,如何能良好保存,避免氧化與腐蝕,更考驗著使用者的工作紀律。
因為以SLS技術生產的成品,常用在高端產品(例如:航太零件),為達到更好的強度要求,繼續開發更可靠的材料,可能比達到產品精度更為重要。
538專利的主要請求項大意如下,它是這樣保護這個發明的:
1. 鋪塗第一層粉末至目標區。
2. 掃描能量射線的瞄準處。
3. 當掃描處到達成品剖面區域,燒結第一層粉末。
4. 依「1」至「4」的順序繼續實施…,。
Deckard先生並沒有利用SLS技術經營事業太久,他所成立的DTM公司於2001年已被3D列印大廠3D Systems所購併。現今在雷射燒結技術上經營有成的大廠則是總部位於德國慕尼黑的EOS公司。
筆者搜尋EOS公司的技術專利,在美國可追朔至1995年公告的US5,460,758號(簡稱758專利),其中的技術內涵,是以疊加的原理,將可固化的材料,塑膠或金屬粉末,以適當的能量光源(例如:UV光源,雷射光源)照射,使硬化後的剖面,疊加在先前一層剖面上,此程序一直反覆,直到完成成品為止。其剖面的形成,同樣是借助CAD的原理,將成品切分成大量的水平剖面資料,以能量光源「製造」一層層的剖面。
各位是否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EOS公司的產品看起來有可能是Charles W Hull之SLA(Stereolithography)3D技術以及Carl R. Deckard之SLS技術的混合體。
758專利雖然在專利的審查上,得到審查委員的認可,取得發明專利,但是想要生產製造產品,還是得通過競爭對手手上專利的嚴格檢驗。這也正好說明了一項發明人常犯的謬思,就是誤認為我的產品只要有專利就不會侵權。
簡要說明:專利的取得,在意的是專利三性(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等專利要件是否被滿足,只要對於技術方案有所改進且首先為之,就有機會獲得專利。而產品是否侵權的判斷,則是依據「全要件原則」,要看某專利請求項的技術特徵,是否在產品上都能夠被找到,若答案為是,則極有可能被法院判決侵權。游戲規則就是如此,端看各發明人及廠商之間的相互攻防及運用。
因此,Deckard或者Hull先生若憑其專利狀告EOS公司侵權,筆者認為有可能會獲得勝訴判決。但是專利訴訟花錢耗時,是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其實各家廠商,總會應時應事應地,作出不同的決定。
擁有專利是商戰的武器,但是也只是產品商品化以及事業經營的一環,擁有專利,著實讓發明人立於更堅實的起跑點,但是之後的市場策略、合縱連橫,配合產品研發,才是讓公司壯大的關鍵。
EOS公司的策略是以DTM公司發展的SLS技術為基礎,專注高階機器及市場開發,避開一般中低階市場。EOS公司曾與DTM(3D systems)發生專利糾紛,但是在西元2003年左右達成和解協議,獲得其授權,可以讓EOS公司在市場上全力衝刺。至於DTM公司,則選擇於西元2001年與3D systems公司合併。3D systems的策略是大小通吃,全方位開發高,中,低階的市場,並持續收購市場上其他的競爭者(例如:DTM及Z-Corporation等),SLS技術的產品只是3D systems產品線之一,不只能算是主力產品。兩種策略孰好孰壞,沒有定論,但這著實是一齣好看的連續劇,有興趣的看倌自不仿繼續欣賞。
Deckard的538專利已經到期,EOS公司的758專利也即將到期,如同之前其他專文介紹3D列印技術時所述,基礎專利的到期不代表專利市場障礙全面清除。業者在進入時仍應步步為營,瞭解判斷侵權與否,才能決定是否沿用,或者進行廻避設計,還是尋求專利授權,好作為順利進入市場的依據。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