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 專欄
把話講清楚 S.M.A.R.T. 讓職場表現大躍進

林士強/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陳宜誠律師 審稿/教育訓練處 首席研究員

2013.12.03
         

作者簡介:
林士強


現任: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經歷:
法商台灣康旭 研發工程處 專案經理:
中科院飛彈製造中心 專案工程師
聖荷西州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專長:
機械、供應鏈管理、專案管理

假如,經理對工程師說,「給我一份專題報告,題目不限,盡快交給我…」,那麼,受命的工程師還真不知如何是好,到底經理要的是怎樣的一份專題報告呢?

如果欠你錢的表兄弟是這樣告訴你的,「我一定盡快把欠你的錢如數還給你」,你的表兄弟八成是準備賴帳,才會這樣隨便呼攏你。

把話講清楚、說明白,勤於練習符合S.M.A.R.T原則的溝通方式,必定可以在職場中給予你莫大的幫助。

「老總剛剛又交辦一項新任務」,身為業務經理的Mike對同事Joe抱怨說,「一如往常,我不太能確定老總想要的是什麼,也不確定這麼崇高的理想,到底老總的底線在哪?」,「我也不確定所謂的『儘快』到底是…」。「那就走一步算一步,盡心盡力囉」,Joe還沒聽Mike嘮叨完,就丟下一句標準答案,匆匆離開,反正這樣的事情,又不是第一次發生。

以上的對話熟悉嗎?如果是,那麼身為專案經理或部門經理的你,有一個令人頭痛的老闆,如果你也有樣學樣,學著Mike或Joe用「你猜、我猜、大家猜」的揣摩上意方式來做事,你就會有一堆困惑的屬下,跟你一樣,總在猜測他們的老闆到底要的是什麼?結果呢?筆者猜想你也可以說出一些不好的後果,例如工作的結果非老總所要,專案又延遲了,同僚受不了都閃辭了等等!

在專案中,每個成員都肩負一定的任務,也承擔一定的責任。其實專案就同產品生產線一樣,每個成員就像是個作業員,總是期待自己的上家將好的半成品準時送到手上,而你的下家一樣要求從你手上收到好的半成品,最後準時得到一件合規格產品,並通過出廠的檢驗。也就是說,在公司裡,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同事的內部客戶,也同時是同事的內部供應商。

專案經理就像個領班,應隨時接受工廠老闆的指示,並協調各作業員間的默契,如果哪個作業員臨時離開,領班還得親自上陣,頂替其做事,是個十足允文允武,十項全能的人物。可是,如果碰到一個令人頭痛,需求老說不清楚、想法又常常改變的老闆,加上閣下有樣學樣,也不把話說明白,結果是,生產線產品老是在改變,工作說明來不及換不說,還寫得含糊不清,檢驗的標準也沒有,叫這倒楣的生產線員工如何是好?這種工廠經營方式,叫任何人來評斷,都知道不會有績效才是。若想要真正解決問題,最該開除的是那個連話都不講或講不清楚的老闆,可他又是出錢的霸王,怎麼辦?專案經理只能自己開除自己嗎?

目標設定  大幅提昇工作表現

如何改善這種情況呢?不難,起碼身為專案經理的閣下要養成將事情說清楚的好習慣,如果你不確定如何能把凡事都說清楚、講明白,筆者野人獻曝,教你一個好方法,請用心看下去。

在企管學的領域中,彼得.杜拉克 (Peter Drucker) 毫無疑問是大老中的大老,而且是少數可以稱得上是改變了世界的思想家。他預知知識工作者時代的到來,並使管理學從打嘴砲、晉升成為一門嚴肅的學問。

目標設定理論始於1935年英國哲學家及職場心理研究員Cecil Alec Mace的研究,美國馬里蘭大學Edwin A. Locke教授於1960年代中期對此課題的研究認為,工作目標的設定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工作表現,一個明確、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可以令個人的工作表現獲得更大的提升。

而目標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的概念是彼得.杜拉克於其1954年的著作《管理實踐(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中所提出的,也是他流傳最廣的管理概念。所謂目標管理,是給員工一個明確目標,再利用激勵與參與原則,透過員工自主管理與自我控制的方式,主管並不需要經常介入員工的工作,應讓員工工作時有較多的自主性,之後再以其達成目標與否來做考核。兩者的結合告訴我們,為達到上述目的,目標設定 (Goal Setting) 非常重要。

筆者在此介紹並請切記目標設定的原則:「S.M.A.R.T.」,分別敘述如下。

  • Specific (明確的) - 目標必須是明確的,不含糊的,容易懂的。含糊不易懂的,徒增誤會,只會引領你邁向混亂。
  • Measurable (可量化的)­ - 目標必須是可以計量的,可以測量的,可以評分的,可以計算的。不能量化的目標,那麼只能用主觀的認定,大家標準不一,那該如何是好?
  • Achievable (可達成的) - 目標必須是經過努力後可以達成的,沒有機會達成的叫作理想。若是理想,那想一想就可以了。
  • Realistic (實際的) – 目標必須是實際的。若訂個不切實際的目標 (例如不增加產品生產線,卻要增加營業額10倍) ,只會讓你貽笑大方。
  • Time-targeted (有時限的) – 在時限內完成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既然有目標,就是希望能在時限內完成。沒有時限,拖拖拉拉,沒完沒了,比沒目標還糟糕。

 

舉例來說,身為業務經理的Mike,被要求在公司月會中報告對未來公司被動元件銷售的銷售展望。如果Mike的報告內容是,「我希望讓被動元件的業務蒸蒸日上,目前看起來這部分的銷售前途一片光明…」,這種廢話連篇的報告,其實什麼都沒說,如何做到也不知道,如果還能過關,筆者只能說他的老闆還蠻有雅量的。

筆者認為,Mike的報告應該是這樣的,「我的目標是在六月底前,以新Design-in的三項元件,使公司與ACER公司有關的業務成長10%...」。

  • Specific - 明確指出是與ACER公司有關的業務
  • Measurable - 可以量化的 -> 10%
  • Achievable - 用新Design-in產品 -> 是有機會達到的
  • Realistic - 實際上可以看到的成果 -> 業務成長
  • Time-targeted - 預計六月底前達陣成功 -> 有時限

這樣Mike部門的業務員們就有清楚的目標可以依循了,而老總也可以有所期待。若目標順利達成,對Mike就會更加倚重了!若在執行中發現狀況,也可以適時調整,讓老總心裡有底,公司也可以因應。

另一個例子, 老總對B生產線的報廢率居高不下,成本急遽升高,心急如焚,便派專案經理Joe去找出原因並提出改善計畫。

如果Joe的報告是,「我會先設法找出原因,再盡力消除這原因,之後儘快努力提升產B生產線良率到更高…」。各位,他的老總應該不會放任這種報告過關吧!

筆者認為,Joe的報告應該具備類似以下的內容,「我初步判斷是加工治具鬆脫或其他生產線工具問題,導致產品精密度降低,待進一步確認後,我計畫增加治具校正頻率一倍並增加定位銷等,預計可提升B生產線的良率,從目前的80%到95%,一週內完成改善計畫,並可確認改善成果,並且…」。各位,這才是老總想要聽到的報告。其中,

  • Specific - 是B生產線
  • Measurable - 產品良率從80%改善到95%
  • Achievable - 方法是增加定位銷,增加治具校正頻率一倍等,與生產精度有關事項
  • Realistic - 實際上的改善 -> 良率
  • Time-targeted - 一週內完成,並確認成果

勤練 S.M.A.R.T.   職場溝通無障礙

假如,經理對工程師說,「給我一份專題報告,題目不限,盡快交給我…」,那麼,受命的工程師還真不知如何是好,到底經理要的是怎樣的一份專題報告呢?

經理應該對工程師這樣說,「下周一給我一份你正在處理專案的對手專利分析報告,不要超過3頁,要包括對手的專利號碼…」。若經理是這樣講,對於要提供怎樣的一份專題報告,工程師不是就清楚多了嗎?

如果欠你錢的表兄弟是這樣告訴你的,「我一定盡快把欠你的錢如數還給你。」 -> 筆者認為你的表兄弟八成是準備賴帳,才會這樣隨便呼攏你。

你的表兄弟如果告訴你,「我在下月五號會將一筆定存解約,先還你一半的欠款,一個月後另一定存到期時,再還另一半欠款。」 -> 聽起來,是不是就有誠意多了呢?

S.M.A.R.T. 原則就像一張檢查表,幫助不知道如何把事情描述清楚的人,將想要表達的事情,一一填入表中。只要看到檢查表中,還有未填滿的部分,就趕快找適當的東西填入。反之,檢查表一旦填妥,大家照表操課就行,而且你也不用囉哩囉嗦,不論跟老闆報告,或跟同僚溝通,就只講檢查表內這些重點就好。

S.M.A.R.T原則其實非常簡單,只不過在實際工作或生活中,並沒有多少人能養成好習慣,大部分人都瞭解這簡單的道理,卻不屑使用,除了形容詞之外,總忘記將名詞和數字放入敘述中,造成企業中有多少打高空的對話,多少模稜兩可的指示,使所屬深深感覺困惑,最後造成企業資源浪費,受害的仍然是企業本身。反之,如果習慣S.M.A.R.T式的溝通,企業中的溝通不但精簡而且有效率,成員身在其中,容易如魚得水,企業一定也能節省資源。

總而言之,S.M.A.R.T原則人人都應該了解,也絕對可以做到。其間的落差或許需要足夠的決心加以補足。與凡事依S.M.A.R.T原則行事的人共事,一定比較輕鬆愉快。反之,凡事模模糊糊、打迷糊仗的行事風格,不管是無意還是有心,都不可取。筆者建議,勤於練習符合S.M.A.R.T原則的溝通方式,必定可以在職場中給予你莫大的幫助。

 

更多歷期精采文章,請參閱智權報總覽 >>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