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權報總覽 > RD 專欄           
 
《穿戴式系列報導一》
智慧手機後另一波科技大戰再起:淺談「穿戴式裝置」
林士強/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2014.05.06
在蘋果公司推出「iPhone」前,智慧手機市場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誰會想到一顆「蘋果」+賈伯斯+及時到位的科技,會水到渠成,一夕間搞倒了Nokia、Moto、Blackberry等重量級業者?穿戴式裝置預計掀起新一波科技大戰,在各家廠商比拼角力之際,等待的就是誰能先推出殺手級的應用產品,瞬間引爆市場需求!

什麼是穿戴式裝置?

還記得1980年代的計算機手錶嗎?(請見圖一)「四年級生」當年能帶一隻這樣的手錶進教室,可是非常「拉風」的事情,這算是非常早期的穿戴式電子裝置。之後例如由Ilya Fridman設計內含麥克風的「藍芽耳環」(圖二),或是諜報電影裡藏有微型攝影機的「間諜領帶」等等,都是「穿戴式裝置」的一種。

(圖一) (圖二)
圖片來源:  www.24h.pchome.com.tw 圖片來源:  www.yankodesign.com

「穿戴式裝置」指的是能夠將電腦或電子技術,舒適的穿戴在身上的裝置,例如與衣物或配件做結合,因此它與電腦及電子裝置息息相關。有些「穿戴式裝置」可以提供行動電話或是筆記型電腦的部分,甚至全部功能,端看使用者的需求。裝置業者更進一步的野心,是企圖提供現今手持或者筆記型電腦所沒有的服務。例如:能提供身體即時狀態的感應,以及掃描能力的裝置。

一般來說「穿戴式裝置」本身會提供以下的功能:

  • 某種通訊的能力
  • 使用者可以即時取得訊息的能力
  • 資料輸入的能力

消費者閉起眼睛,想像一下哪些東西可以製作成「穿戴式裝置」,而這些大多也是開發廠商正在努力的目標,像是手錶眼鏡、隱形眼鏡、手環、戒指、智慧纖維等。

而「穿戴式裝置」的穿與脫,應該是簡易的。因為除了日常生活使用的手錶、眼鏡、戒指等之外,許多可植入身體的裝置也在相關廠商的開發行列之中,例如:植入式晶片甚至是智慧型刺青等,都能提供監測及給藥的功能。不論是自由穿脫或是植入體內,穿戴式科技的目的,都是提供一種便利、穩定、可攜式,並且在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動手操作的電腦或電子裝置。

「穿戴式裝置」也可以遠距使用,涵蓋的範圍更橫跨醫療、保健、健身、教育、運輸、財務、娛樂等。穿戴式科技的目的,就是希望將可攜式電子設備或電腦,與個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在它們進入消費市場之前,「穿戴式裝置」主要的客戶,是軍方以及醫療市場用戶。軍方在多年前,已經利用這種穿戴式設備來減輕士兵執行勤務的負擔,而醫生使用類似「智慧襯衫」的穿戴式監控設備,來即時監視病人的生理狀態,也已經行之有年。

「穿戴式裝置」涵蓋範圍如下,提供各位參考。

圖三:穿戴式裝置涵蓋範圍一覽表

資料來源:www.wearabletechworld.com

而「穿戴式裝置」的市場預測,如圖四所示:

圖四:穿戴式裝置市場預測

資料來源:www.wearabletechworld.com

根據圖四的預測,醫療保健是「穿戴式裝置」市場的領頭羊,筆者相信這種情況在高齡化、高所得以及高人力成本的已開發國家,將更為明顯。

圖五則是一項有趣的調查,受訪的對象是中國大陸的居民使用「穿戴式裝置」的意向,其選項的選擇方式應該是允許複選,人同此心,結果也顯示「保持健康」(Keep Health)是目前中國大陸的受訪對象們所最重視的。

圖五:中國民眾使用穿戴式裝置意向調查

資料來源:www.impactlab.net

「穿戴式裝置」的未來一片光明嗎?

Everyone’s trying wearable, but no one has foun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yet
(Sarah Tew /CNET)

世事難料,但「穿戴式裝置」未來「一片光明」是不少人所引頸期盼的,筆者也樂見它發生,因為這表示我們的生活將更為便利而有趣。無論它何時發生,以下是由數位科技界先進(ARM, Broadcom, MediaTek, Intel, Qualcomm, Freescale等)所提出的預測,並佐以筆者的觀察,謹作為各位的參考。

  • 開放競爭
    雖然一些保健手環業者(例如:Nike與 Fitbit)看似現在佔有這個市場,但是隨著更有創意,更多功能的產品,以及大咖廠商的陸續加入(例如:Google, Samsung, Sony, Apple…),市場潛力龐大,家家都想分一杯羹,只欠「對」的產品,現在討論鹿死誰手,尚言之過早。
  • 保健手環仍然獨佔鼇頭(而且還會持續一陣子)
    保健手環是目前「穿戴式裝置」市場的大宗,保健手環業者(例如:Nike與Fitbit等)佔有目前約90%的市場。

    圖片來源:www.fitbit.com/flex/gallery
  • 預期將有更多競爭者加入
    開放競爭,加上一些裝置並非那麼高科技(例如:保健手環,智慧手錶等),生產製造門檻並不高,當然有更多競爭者會有意願加入。
  • 更強調美學
    現有的產品多數都像「高科技」的產物,而不是著重「時尚」的產品。但已經有公司(例如:Pebble與Martian)在CES展覽中推出智慧手錶,外型更像注重時尚感的普通手錶,而非高科技的「智慧」裝置。
  • 手錶及眼鏡率先起跑
    從現今的態勢來看,手錶(例如:Samsung Galaxy Gear)及眼鏡(例如:Google glass)率先起跑,市面上已看到各大廠紛紛推出自己的智慧型穿戴產品。
  • 網路溝通是「裝置」的推手
    例如智慧冰箱與智慧電視,透過網路進行溝通,應是未來的趨勢,同時也不難辦到。像是蘋果推出的iWatch,可兼具居家自動化(Home Automation)功能,用手錶就能控制家中電器。
  • 「裝置」不需要智慧型手機從旁「協助」操作
    現今的「裝置」往往與另一智慧手機(Smart Phone)協同作用(例如:Galaxy Gear),而「穿戴式裝置」未來能夠自行獨立運作,應是必然的趨勢,不用懷疑。而未來「協同作用」的目的,則是產生更棒的功能。
  • 降價
    這不必多作說明,但是價格的「甜蜜點」在哪裡? 筆者認為這需要靠市場的測試。

筆者下一次將介紹「穿戴式裝置」的應用,敬請期待。

 

 
作者: 林士強
現任: 北美智權 教育訓練處 資深研發創新顧問
經歷: 法商台灣康旭 研發工程處 專案經理
中科院飛彈製造中心 專案工程師
聖荷西州立大學機械研究所碩士
專長: 機械、供應鏈管理、專案管理

 


Facebook 按讚馬上加入北美智權報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