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晶片的內連線尺寸沒有像其他部分一樣以相同的速度微縮,然而隨著石墨烯(graphene)和碳奈米管(CNT)等新材料的出現,它們所具有的新功能可能很快就會改變上述情況。晶片性能通常受限於電晶體的速度,但是晶片上的內連線或後段(Back End of Line, BEOL)也越來越成為影響晶片性能的因素之一。當電晶體和積體電路內其他單元的尺寸不斷變小的同時,內連線的微縮趨勢基本上卻已經停在20nm節點。此一態勢的部分原因是為了節省成本(即可重複使用光罩並且避免更複雜的曝光顯影製程)。另外也是要避免有太多關鍵性修改(major change)在同個時刻發生。身為2014 IITC/AMC聯席會議主席的Dr. Deepak Chandra Sekar說道:「當你有十層金屬,假設其中六層接近最小間距,一旦你想要做雙重圖樣對準,那將會讓製程變得非常昂貴。大家都想要節省內連線層的曝光成本,所以內連線的微縮程度不足它們應該被微縮的水準。」
彈道傳輸的特性就類似那些在圓柱形碳奈米管上觀察到的現象一樣,其速度超過理論預測的石墨烯導電率的10倍。上述特性是在碳化矽晶圓上蝕刻出一個寬約40nm的三維石墨烯緞帶結構的邊緣進行的量測。「這項成果顯示我們可以用非常不同的方式控制石墨烯的電子,因為它的屬性真的非常特殊,」Walt de Heer,一位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榮譽教授如此表示。「這可能會衍生出新一類基於石墨烯材料而可在室溫下具有彈道傳輸的協同電子(coherent electronic)元件。這樣的元件會與我們今日以矽為主的元件大不相同。」
多年以來人們試著利用碳奈米管(CNT)作為垂直的內連線材料,因為它們與銅相比可以導通更高的電流密度,並且是以彈道傳輸的方式運動。一篇來自IMEC的論文題目為「Electron Mean Free Path for CNT in Vertical Interconnects Approaches Copper」,展示了與過去的研究相比,新的碳奈米管的電子平均自由徑提高了5倍(圖四)。此碳奈米管的平均自由徑為24-74nm,與銅接近。同時接觸電阻也獲得顯著的改善。
在IITC會議中,大會論文之後的第一個演講題目是「Nanophotonic and Interconnects -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將由此領域的先驅者David A.B. Miller發表。David是Stanford University之Ginzton實驗室的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