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積案問題漸趨嚴重,不專屬於某國單一難題,各國政府及民間,紛紛祭出各種解決方案,企圖能有效又節省資源與人力,達到短期間清除積案的目的。P2P(Peer to Patent,公眾專利審查)計畫,就是諸多方案中,可使申請人在專利申請獲得許可前,以不用付費,並可能獲得遍及全世界大眾,提供專利審查先前技術檢索支援的資訊分享方式,達到錢、時間、人力、資源等四省的效果。目前有P2P計畫運作的國家,計有美、澳、英、日、韓五國,台灣與大陸未被列在其中。
本文,就古今民主制度的濫觴、曾有的悲劇及與P2P專利申請的關係,以及現今新發展的資訊分享等機制,介紹P2P的施行理念、可行性、機制,以及施行時所需的條件與配套支援。進而簡介美、英、澳三國,接續提出的開明政府倡議(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理念,並設置資訊平台(data.gov),使得一般民眾得以公開、公平且容易地掌握資訊,為公民參與公眾決策,甚至是專利申請先前技術檢索等事務,提供平等便利的環境。
愛爾蘭劇作家暨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喬治·伯納·蕭(George Bernard Shaw)曾有句名言:「所有專業都密謀反對外行」(All professions are conspiracies against the laity.)。這句話,刻骨描繪岀專家至上的意識形態。而這類思維,尤以民主政治體系運作為甚。
與中國聖哲孔子齊名的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之死(Trial of Socrates),就是由抽籤選出的501位雅典代表(dikasts)決定的。當時,蘇格拉底被控兩條罪名,分別是腐化青年以及對眾神不敬。而不敬罪又細分兩項,一是未能承認雅典城認定的眾神, 二者則是引進新神祇。這類由隨機選出的眾人代表,集體決定了某位聖哲與專家精英的生與死,或是現代人看來荒誕無稽的諸多誤判,在遙遠的雅典過去民主歷史中,八成屢見不鮮。
連近代1919年建立的德國威瑪共和民主政體,在納粹政府以民主合法手段,於1933年3月以Gleichschaltung (coordination),也就是"making the same"(bringing into line,統一陣線)方式,將德國轉變成強迫式緊密統合(forcible coordination,由德國史家Richard J. Evans所譯)的集權體制。也就是指,政府有權立法違反憲法,憲法等於被廢,德國威瑪共和也因此壽終,開始了腥風血雨的希特勒第三帝國(Hitler's Third Reich)。
若要探討P2P公眾審查的濫觴,就必定會提到諾維克教授(Dr. Beth Simone Noveck)。諾維克教授任職於紐約法學院資訊法律與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Law and Policy at New York Law School)所長,史丹佛大學客座副教授。她在歐巴馬競選總統期間,志願擔任歐巴馬改變團隊(Obama-Biden Transition Team )科技、創新與政府改革等議題的顧問,並於歐巴馬上任後頭兩年(2009-2011),擔任美國首席副技術官,以及白宮開明政府倡議(White House 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 (@opengov))領導人。也是她主導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於2007年成立,有史以來第一個公眾專利審查計畫,讓公眾參與專利審查,並啟發了英、日等國也啟動類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