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喬治梅森大學法學院(George Mas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教授Adam Mossoff爬梳美國專利制度形成流變,援引相關論述及1878年McKeever v. United States等案判例,直指這項修法違憲:英國直到19世紀仍視專利為皇室恩賜,其他國家也多認定專利是政府施予的商業性獨佔特權,由最早申請者取得專利,自有其法學傳統及政策淵源,但美國專利制度草創之初,即重在保障發明人心智勞動所獲的財產,既為財產權,理當由最早創造出此一成果的發明人取得專利。H.R.1249捨棄通用名詞First-to-File,改稱First-Inventor-to-File,原因何在?恐怕是修法文字草擬人自知有違憲問題,所以才另造新詞。
但印第安那大學莫勒法學院(Indiana University Maurer School of Law)教授Mark D. Janis認為,美國《憲法》僅規定專利需授予發明人,非最早發明人,且未定義何謂發明人、未禁止國會施加額外授權條件,更未提供同一發明出現多組發明人的疑難排解原則。即使是現行的先發明制,依其遊戲規則,最早發明人若曾放棄、封鎖、隱匿其發明,或者未能證明發明付諸實施(Reduction to Practice)之前已盡到勤勉義務(Due Diligence),又或等發明商業化逾一年才申請專利,還是有可能不被授予專利。
改採先申請制另外引發了先使用權(Piror User Right)的辯論。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多位證人指稱,改採先申請制須搭配擴大先使用權,理由是,很多發明未必需要專利保護,但為避免同業獨立研發出相同發明並搶先申請專利,申請人可能還是會就這類發明提出專利申請,如此一來,將加重USPTO審查負擔,有違修法初衷。可是反對者所持理由亦有一番道理:設立專利制度是為鼓勵揭露創新發明、加快科技進展,先使用權保護隱藏創新發明者、損害揭露創新發明者的權益,本質即不符美國專利制度創設宗旨。
25日,智慧財產競爭暨網際網路附屬委員會(Sub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et)召開聽證會("How an Improved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Can Create Jobs")。
25日,正式提出《2011年美國專利改革法案》(Patent Reform Act of 2011,編號S.23)。
2月
11日,智慧財產競爭暨網際網路附屬委員會召開聽證會("Crossing the Finish Line on Patent Reform – What Can and Should be Done")。